寫實的小孩子的個性其實不好寫
小孩子的思維邏輯很明顯地和成人不同
並不是每個作者或是編劇都會去鑽研兒童心理學
事實上要討讀者喜歡也並不一定需要這樣做
去設計一些「天真」、「懵懂」、「好強」之類的性格模板
很容易就能做出一些引起讀者某種感受的性格
天然 → 感覺治癒
傻氣 → 惹人疼愛
好強 → 傲嬌很香
而並不需要真正細膩的去思考小孩子真正在想什麼
對大人來說,兒童心理的世界是很奇怪的
常被使用麼描述是「天馬行空」
就拿這個舉例
當大人看到「天馬行空」會去想是:這是怎樣的馬,牠有怎樣的翅膀,會怎麼飛...etc
一切都是符合經驗法則下去推衍的「想像」
但小孩子直覺理解的「天馬」可能就是「天上的馬」
然後普通的馬能在天上走路了
這時候大人又會想的是:那要怎麼走?走的是什麼路?踩著雲嗎?隱形的步道嗎?
真正屬於小孩的「單純」是在這種地方的單純,也就是「直覺而不在乎細節」
而通常被寫出來的「單純小孩」經常是一種傻氣、容易受騙的刻板形象
其實小孩子懂的事情沒有大人想像的那麼少
信任和警戒、善與惡的決斷等等,都可能有自己的想法
只是缺乏經驗,而在處理邏輯推衍的過程中少掉某些環節,產生了不一樣的結果
講回創作的立場,除了不好描寫之外
作者或編劇們的更常思考會是,這種設計討喜嗎?
現實是,思考方式上差異已經使得現實的小孩子很讓現實的大人頭痛了
不是每個讀者都是對小孩子有包容力的正太控或蘿莉控
甚至連正太控或蘿莉控,可能也不見得喜歡偏向寫實系性格的小孩子
那為什麼需要去表現一個寫實的小孩子該有的樣子?
這中間的折衝權衡下
現在在戲劇或ACG圈裡主流的小孩子寫法
大多都還是大人用模板去做的某種設計
大部分讀者或觀眾應該也習慣了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