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閒聊] 在屈辱過後仍得面對戰爭也太虧了吧

作者: LengJC (LengJC)   2022-12-28 12:15:41
在歷史上,還真有先受屈辱後再回頭繼續戰爭的,
即建炎年間,宋金所簽屬的33紹興合約。
在金人入主中原之後,一舉將北宋給滅了,
宋朝被滅之後,原先趙宋血系都要送到北方作為俘虜,
然身為趙王的高宗,因為長的太像小孩,
金人送來的趙王是假的,便把他轟出去,
後趙王逃亡至南方,建立南宋。
高宗在建立即位之初,北方金人作為外患,國內驕兵作為內憂,
作為他即位之時的強烈政治問題。
建炎三年(1129),發生劉苗兵變,國內禁軍逼迫高宗退位,
禪位給他三歲的兒子,後在將領韓世忠、宰相呂頤浩的協助下結束。
同年十二月,金人南下,破明州,這有多嚴重?
我們來看的簡單的地圖,在北宋年間,明州位於越州的右方。
https://imgur.com/fqLUJws
南宋年間,同處的行政劃分為下。
https://imgur.com/3bH1LTi
越州被改成紹興府,即後來的首都,明州則改成慶元府。
換句話說,金人都打到高宗他們家的後院了,
如果在加上靖難之禍,很難想像高宗的PTSD有多嚴重。
確實高宗還真有PTSD,他當時在跟宮女打炮到一半,聽到金人來襲,
此後變成33陽痿。
為此,南宋初年,幾乎可說是從廢墟中重建,
不過外患問題,並非是高宗的首選。
這邊必須引用學者的著作,
北京大學鄧小南老師,在《祖宗之法》一書中,提及一個很重要的概念。
大致上,宋代以來的立國君主,一言概括,「以防弊之政,為立國之法」。
太宗也提及到「事為之防,曲為之制」,意思與上述同理。
那他們在防弊什麼?
太祖建立趙宋以來,同樣有內憂與外患,外患為南唐等強而有力的國家,
內憂同為禁軍、藩鎮問題,
趙匡胤同樣如五代其餘軍主一樣,是兵變上任的,他為了防範宋代成為第六個短命王朝,
故此,他的主要政治目標,即是防弊地方權力過大、軍人權力過大為重。
出現所謂杯酒釋兵權處理禁軍問題、
以及趙普上言「稍奪其權、制其錢穀、收其精兵」等三項策略,以治理藩鎮問題。
然來太祖、太宗建立的傳統,成為宋代很重要的政治語言,屢屢出現「祖宗之法」。
可以說,太祖防弊軍人干政等問題,深深烙印在趙宋一脈的血系中。
故,當國內禁軍問題浮出檯面,優先處理順序必定高於金人。
當時南宋初期,軍力強大,得以與北方金人相抗衡,不過也由於勢力過大。
出現「今諸將之驕,樞密院已不能制」等言論,樞密院即宋代皇帝控制軍隊的重要機構。
同時,當時地方軍隊打著「_家軍」等口號非常常見,
如大家熟知的岳飛,即岳飛打著「岳家軍」的口號對外戰鬥,
看在高宗的眼裡,定不是很滋味。
在紹興年間,國內主戰派,如張浚等人執意北伐,原先高宗也同意了。
然而張俊的路線相當失敗,當時中央為了控管軍隊,設置文人作為軍隊的副首。
而文人姿態擺得過高,導致張俊統領的十萬大軍,投靠到金人建立的偽齊政權。
在宋代開國傳統以來,軍隊叛變、高級將領難以控管,是最不能接受的,
因此,即便接受屈辱性條約,也要優先把軍隊問題給解決,故出現殺岳飛,以殺雞儆猴。
題外話,「莫須有」一詞,若按照上下文來看,並非翻譯成「為什麼有理由」,
而是「難道沒有嗎?」更為精確。
在紹興年間簽定的紹興條約,對南宋來說,是相當大的屈辱。
最主要的一條,即是金冊封宋為皇帝,白話就是「老子金人說你是皇帝你才是皇帝」。
而且還不是金人皇帝親自冊封,是派使臣過去冊封。
可見,宋高宗寧願被當烏龜玩,甚至陽痿了,也不要讓禁軍權勢過大。
南宋開國受到這般屈辱,後來來是繼續戰爭,
孝宗朝的北伐,最後讓君臣關係改為叔姪關係、減歲幣等措施。
然而,南宋開國,高宗選擇受到取辱,
應當為了穩定國內局勢,同時防止自身不會遭受兵變,
等到國內問題解決後,再進行北伐調整條約內容。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