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wenku8com (文庫8com)》之銘言:
: 其實不太懂為什麼外國人會覺得「聲調」很難
: 四個聲+輕聲
: 不也才五個音調而已(閩南語還八個音欸)
: 而且每個聲調怎麼發都是一樣的
: 學會了可以套用在所有注音上面
: 日文雖然只有高低音兩種
: 但不也有四種不同的重音種類嗎
: 平板型、頭高型、中高型、尾高型
: 例如"鼻"和"花"的假名都是Hana
: 同一個假名不同的重音代表的意思就不一樣
: 還有英文自然發音
: 這個單字怎麼念
: 根本是母語人士習慣怎麼講說了算
: 哪裡有規則可言了
: 注音(或拼音)只要標了聲調
: 那中文怎麼發音就是定死的
: 這不簡單多了
: 例如著名的繞口令:
: 施氏食獅史
: 石室詩士施氏,嗜獅,誓食十獅。
: (以下略
: 拿給台灣人或中國人叫他念,第一次肯定也念得零零落落
: 但只要慢慢念,只要唸過義務教育,肯定能標準的念完
: 只是這段繞口令如果不提供中文給人看
: 用聽的我想九成九的母語人士也聽不懂啦
: 只會聽到一堆ㄕㄕㄕㄕ
: 學中文關鍵還是要懂漢字的意思
: 在古代中國、韓國、日本彼此語言不通
: 但都能用同樣的文字進行交流才是中文的精髓吧
幫你問一下ChatGPT 了
1. 聲調學習難度的低估
他認為中文聲調學習並不困難,因為只有四個聲調加上輕聲(或五個音調)。雖然從量化的角度來看,這樣的聲調數目相對較少,但外國學習者普遍感到困難的原因並不僅僅是聲調數量。對於母語是無聲調語言的人來說,聲調是一個完全新的語音特徵,需要精細的音高感知和語音記憶能力。
在很多語言中,語音的音高變化往往是用來表達情緒或語氣,而非區分詞義。對於這些語言的使用者來說,將音高變化與詞彙意義結合是一種陌生的概念,這使得聲調的掌握變得尤為困難。尤其是當聲調與其他發音變化疊加在一起時,例如不同聲調中的同一音素可能會有細微的變化,這增加了學習難度。
2. 日語重音與中文聲調的比較
他提到日語有四種重音模式,而中文只有四個聲調,試圖表示中文應該更簡單。但這是一種錯誤的比較。日語的重音(高低音)系統與中文的聲調系統是兩個完全不同的語音現象。
日語重音:日語重音主要是高低音調的變化,且在日語中重音並不影響詞義的區分。例如,「はな」的不同重音雖然表示不同意思(鼻 vs 花),但這種變化相對於聲調語言來說沒有那麼多樣化,並且日語的詞義區分更多依賴語境。
中文聲調:中文聲調直接影響詞義,例如「媽」(mā,第一聲)與「馬」(mǎ,第三聲)是完全不同的詞,光靠聲調來區分詞彙的現象使得聲調的掌握更加關鍵且不可忽視。
對於母語非聲調語言的人來說,掌握中文聲調比掌握日語的重音要困難得多。
3. 對英文自然發音的誤解
他提到英文的發音規則不明確,「根本是母語人士習慣怎麼講說了算」,這其實是一種對英文發音系統的誤解。英語雖然發音規則有很多例外,但它依然有一定的規則性和音韻模式,例如自然發音法(Phonics)或重音位置的規則。發音的變化通常遵循一系列的歷史演變和規律,而非完全依賴於母語者的習慣。
英語學習者可以通過規律學習自然拼音來推測很多單詞的發音,而不是全然依賴個別習慣。
4. 中文發音「定死」的說法
他認為中文標了聲調後發音「定死」,這是一種簡化過度的看法。雖然聲調確實能幫助固定發音,但實際上中文中的許多發音會因為不同語境、連讀、音變等現象產生變化。比如,輕聲、變調(如「一」和「不」在不同場合的變調)、兒化音等都會導致發音的不固定。因此,中文並非如他所說的那麼簡單且固定。
5. 學習漢字與語言理解的關鍵
最後,他強調中文學習的關鍵是理解漢字的意思,這在一定程度上是正確的。確實,漢字承載著豐富的意義,尤其在古代,漢字是一種跨越語言的書寫系統(如中、日、韓三國古代的書面交流)。但現代口語學習中,語音、語法和語義的掌握同樣重要,不能只依賴漢字來理解語言。光知道字形而不懂發音和語法,仍無法進行有效的語言交流。
總結:
這位網友的觀點忽略了語言學習中的細節與難點,低估了非母語學習者對聲調的困難,並簡化了中文發音與語法的複雜性。他對日語、英文和中文的對比也存在誤解,尤其是語音系統之間的區別。在語言學習中,不僅要學會字形,還要理解語音和語法,這才是全面掌握一門語言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