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article.cczone.org/article-1129#10006-weixin-1-52626-6b3bffd01fdde4900130bc5a2751b6d1
為了不至于引發歧義,得先說明下,此李登輝非彼李登輝。此人是民國時期復旦大學校
長,而非那個本名“巖里政男”的臺灣政要。希望廣大憤青不要看到“李登輝”這三個
字就神經過敏,暴怒之火噴涌而出。
言歸正傳,這位李登輝是個了不起的教育家,亦是位虔誠的基督徒。他在復旦大學期間
,培養了大量人才,其中擔任大學校長的竟達到二十六人,因而被世人譽為“人倫師表
”。李登輝的祖籍是廈門同安,祖上到南洋謀生,到了李登輝這代,這個家族已在印尼
爪哇島繁衍了七代。1872年,李登輝出生。11歲時到新加坡學習。在此,他受到基督信
仰的熏陶,此后便接受了福音,成為基督徒。信主后的李登輝畢生秉持上主的教導,“
絕對忠誠,絕對純潔,絕對慷慨,絕對博愛”的理念成為他一生的座右銘。李登輝19歲
時,前往美國耶魯大學深造,并于1899年獲得學士學位。畢業后,李登輝短暫在南洋任
教,但他看到中國的需要,于1905年來到上海,并在此工作了42年。
李登輝來滬不久,就加入基督教青年會,投入到社會服務中。是年秋天,震旦大學的馬
相伯先生(近代著名教育家、基督徒)不滿法國人對學校的干涉,帶領一些師生脫離學
校,在吳淞建立復旦公學。李登輝積極參與馬相伯的辦學活動,被聘任為教務長,從事
外語的教學。1912年吳淞的復旦公學毀于兵燹,于是遷往徐家匯的李公祠。1913年復旦
公學成立校董會,在首任董事孫中山的極力推薦下,李登輝當選為校長。1917年,復旦
公學正式改組為大學,設文、理、商三科。但復旦草創之始。資金匱乏,且李公祠的人
(李鴻章后裔)發起訴訟,想把學校驅逐出去。在學校存亡之際,李登輝毅然挺身而出
,他到南洋各地向華僑募捐。不少華僑仰慕李的盛名,紛紛遣子弟入學,因而李登輝很
快在南洋募得巨資,1918回國后,就開始在江灣購地,另辟校址。到1920年,購得土地
七十余畝,次年開工建筑,到1922年建成教室、辦公室和宿舍各一幢,于是復旦大學正
式遷往江灣(今校址),徐家匯原校址改為中學部。
李登輝在任復旦大學校長期間,主張“學術獨立,思想自由”,要求學生“至誠,純潔
,無私,博愛”,他還倡導了“犧牲,服務,團結”的“復旦精神”。盡管校務繁忙,
但他仍先后擔任哲學、倫理學、社會學、心理學、拉丁文、德文、修辭學等諸門課程的
教學,教學之余,他又編撰了許多教材和專著。在李登輝的培養下,復旦大學很多學生
都學有所成,先后有二十多人成為中國各大學的校長,其中就包括:浙江大學校長竺可
楨、大同大學校長胡敦復、清華大學校長羅家倫、四川大學校長程天放、清華大學校長
吳南軒、復旦大學校長章益、浙江大學校長郭任遠、東吳大學校長端木愷、北洋大學校
長金通尹等等。值得一提的是,李登輝也是位熱誠的愛國者,他在五四運動時期積極支
持學生運動。九一八事變后更是投入到抗日救亡運動中。日寇占據上海后,面對日偽的
威逼利誘,他堅持立場,毫不動搖。他以“三不主義”昭示師生:一,不向敵偽注冊;
二,不受敵偽補助;三,不受敵偽干涉。如果“三不”不行,則寧可停辦學校。
為了辦學,李登輝傾其所有,甚至謝絕很多高官利祿的引誘。盡管他早年加入同盟會,
與孫中山、蔣介石等民國領袖有很好的私交,但他為了教育事業不受干擾,始終與政治
保持距離。他枵腹從公,一生清貧,生活儉樸,不置產業。雖如此,但他內心卻滿有平
安喜樂,這源于他持守對基督的信仰,靠著上主的恩典奉獻自己,專心服務復旦大學,
“把學府當家庭,以學生為兒女”。
李登輝為人耿直,充滿愛心。對弱小者經常給予無私的幫助。他剛到上海不久,有一次
坐火車出行,忽然聽到車廂里傳來求救聲。他聞聲趕去,見幾位美國水兵在調戲一名中
國婦女。李登輝見狀,義怒與憐憫油然而生,他不懼怕美國兵人多,毅然挺身而出,用
英語斥責美國人的行為。有位水兵竟不聽勸告,強奪李的手杖并扔出車外。李怒不可遏
上前撕下那名士兵的肩章,士兵可能想不到這位看似文弱的書生如此勇敢,立刻跑開了
。事后,李登輝在報上揭露此事,引起美國領事的關注,處罰了肇事的士兵。此外,在
歷次學生運動中,李登輝不畏強權,收留、保護了很多學生。
李登輝是一位渴慕主道、熱心福音的基督徒。直至生命的最后,他都積極參與上海基督
教會的活動,在教會也受到眾人的尊敬。他深受基督信仰影響,他的思想言行,社會活
動無不來自于《圣經》的教導。據他的兒子李賢政回憶:“李登輝做人的原則是根據《
圣經》;《圣經》講的總綱就是一個‘愛’字;最重要的一句話是在《圣經》提摩太前
書第一章:‘但命令的總歸就是愛,這愛是從清潔的心和無虧的良心、無偽的信心生出
來的。’ 李登輝把《圣經》提多書第二章‘為人之道’作為座右銘,在自己的《圣經》
扉頁寫著‘TITUS ⅡChap p.557’。這是他用來經常提醒自己的字句。”
1947年,李登輝在上海安息主懷。一位西方宣教士評價道:“一位真實的基督徒離開我
們而去了。” 的確如此,李登輝的一生把基督的愛活化在現實生活中,他不是整天把福
音道理掛在嘴上,而是身體力行,在社會上為光為鹽,榮神益人,竭力實踐“愛人如己
”的教導,這從他所從事的教育事業、慈善事業以及對基督、學生、弱小、國家的摯愛
上都得到了充分體現,在世上做了美好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