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蘭是一位特殊的修女。雖然所有堂區教友都叫她「修女」,並認定她為修道人,她其實
不太是傳統的修女。
她屬於「獻身貞女」,這個傳統已經逐漸在中國及世界各地變得越來越罕有。「獻身貞女
」乃選擇終生度獨身生活的天主教女性。她們不加入任何修會團體,並通常在地方主教的
指導下工作。
由十七世紀末至今,貞女在中國教會中擔當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德蘭貞女出生於華東福建省福州巿一個天主教家庭,當時正值文化大革命。一九八八年,
她參加了福州教區首個為有意奉獻生命服務教會的年輕女性的培育計劃。她起初被派往一
個堂區服務了兩年,在該處為地方社群的需要提供協助。
接著在一九九零年,她與其他十一名來自福建省的年輕女性聚集在福州,在一位較年長的
貞女指導下一起生活。在兩年半的期間,她們上了由教區安排的聖經、教理、教會史和音
樂的入門課程。她的學習更包括數學,中英語文,政治及醫療護理。
從一九九零年至二零零零年代開始,教區訓練了六批女性成為貞女。不過自此以後,有意
成為貞女的人越來越少,以致教區不再組織任何正式培訓。
在德蘭姊妹接受了初期培育後,她去了福州教區幾個堂區服務。不過自從二千年起,她便
在省內北部一個聖召嚴重不足的教區服務。那是個鄉郊幅員遼闊的教區,大部分教友並不
是公開教會團體的成員。反而,他們組織了自己的替代網絡。
當地的堂區人員過著簡樸的生活,並努力讓人們看到中國也可以有一個和平與開放的天主
教會。
今天,德蘭姊妹在堂區擔任教區管理人。堂區神父經常忙於跟官員或教會領袖開會和培訓
。因此德蘭姊妹成為堂區唯一一座聖堂的常駐人物,有著重要角色。堂區涵蓋範圍遠達一
百三十公里,在當地四十萬居民當中,少於二百人有恆常參與主日彌撒。
雖則如此,德蘭姊妹依然活躍。首先,她管理了教會的物質生活:她監督著兩位協助煮食
和清潔的工友。當神父在堂區時——至少在每個主日和一周中很多其他的日子——她會在
社交媒體知會堂區教友並準備平日彌撒所需物資。
每當有人生病或過身,她會探訪他們的家庭並確保已作適合的代禱。
每一天,德蘭姊妹會維持著大家廣泛而又非正式的關係網,使當地的教友能保持社交上清
楚可見的融合。
在夏天的月份,她會幫助籌辦為公教家庭年輕人而設的青年營。雖然大部分的祖父母都很
踴躍地為孫兒們報名參加堂區的夏季活動,但仍需要德蘭姊妹要努力使他們的參與有所成
效。
另外,她也負責指導教區唯一的修生,他在同一堂區過暑假。這位修生來自華北,對福建
人的習俗和歷史認識不多。
的確,德蘭姊妹沒穿任何會衣。同樣地,她從未發過任何誓願。儘管如此,她就像神父一
樣在教堂內生活,而所有人都明白她的重要性。
憑藉她的簡樸與務實,德蘭姊妹促進了堂區生活的很多不同面向。而她依然不明白為何修
女需要在服務的堂區以外、獨立的修道院中共同生活。
當然,她尊重不同修會。而且有時她甚至羨慕她們可以在一起有很多的分享。但她相信這
個她自小就在身邊看到的信仰生活方式。她知道較大的修會如何面對自身的掙扎與權力問
題。她喜歡重覆著年長姊妹們總是說的話:「姊妹不是來領導而是來服務。」
現在,在她的郊外教區中有九個神父和四名修女,當中只有少數來自這個教區。跟德蘭姊
妹一樣,大部分神父和修女都來自其他教區。
這個教區有十個堂區,前幾年,八名貞女是各自在一個堂區單獨居住。但後來,她們中的
兩位結了婚,一位離開去學習以強化自己的召叫,一位回到了原教區。幸運地,最近一位
來自華北一個修會的新姊妹加入。
雖然如此,姊妹們拒絕失去希望或對服務的喜悅。為了互相支持,她們每三個月便會聚會
數天。在省級層面,她們亦會舉辦年度的靈修退省和為全部人進行的幾天培訓。在二零一
五年,德蘭和數個姊妹甚至到了香港,參與聖神研究中心為時兩周的培育。
德蘭姊妹意識到在過去十年間,福建省未有任何單身女性走上貞女之路。所以,雖然今天
福建省九十位貞女大多數依然活躍,但她們大多年屆四五十歲。她們明白到自己所選擇的
生命之路在中國教會中可能很快便會消失。
國家城巿化發展、更高的教育程度和教友安於現狀,都是引致貞女之路更難吸引年輕女教
友的因素。教區神父和教友在教會生活的重要性有所提高、制度上給予修會生活的優先,
也同樣是因素。現今對奉獻生命表示興趣的少數教友通常將選擇指向更為可見的修會團體
。
無論如何,德蘭姊妹很好地示範了在現代中國中有很多成為修女的方式。成為貞女可以為
女性帶來喜悅與成長,同時亦為她服務的整個教會帶來益處。
__________
撰文:陳立邦(Michel Chambon),法籍天主教神學家,現於美國波士頓大學博士生,曾
就關於中國宗教的論文題目,在中國進行過兩年的田野考察。
http://tinyurl.com/ycwedwd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