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 明蘊界論 札記 《心經》空相

作者: amidha (東岐明)   2024-11-19 11:00:35
空 在古印度的字義,乃是相對而言,意指沒有某某。 某某 可以是任何事物或對象。
也就是說相對於有 某某,而沒有 某某 就可謂 空。
原始佛教經典中的 空,也就是依照字義而使用於多種不同情境意涵。
後世以 無相三昧、無願三昧、空三昧 對應 無常、苦、無我 三相,此空 意味 無我。
至於大乘法教更是強調 空性,《心經》即有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是故空中無色,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
空 本是用以形容其無,以指稱其無的狀態可言 空相,以指稱其無的性質可言 空性。
空相與空性為何?釋尊佛陀於《中部121經/空小經》即有對於空的層次見解。
https://agama.buddhason.org/MN/MN121.htm
佛陀先以舉例,只有比丘的講堂,以象牛馬騾是空,以金銀是空,以世俗男女是空。
然後以修行作意而空,漸次說明︰
空寂林野相 對於 村落人群相 是空,單一地相 對於 空寂林野相 是空,
空無邊處相 對於 單一地相 是空,識無邊處相 對於 空無邊處相 是空,
無所有處相 對於 識無邊處相 是空,非想非非想處相 對於 無所有處相 是空,
無相心定 對於 非想非非想處相 是空,最終可空 無相心定 而證有餘涅槃。
如此 空性 其實隨著修行程度,會有不同程度理解,對於《心經》的空相理解亦然。
同樣《心經》內容,可是對於其中空相的理解不同,就會造成不同詮釋意義。
最淺理解,是將禪修的光明遍相作為空相,以光明遍相不見萬物為空相。
這是未修慧觀而未見生滅法的行者見解,因為未見生滅,誤以為光明遍相不生不滅。
因為未見生滅究竟法相,故而不明真實五蘊法相,而以為光明遍相是五蘊皆空。
遂將光明遍相當作自性光明,這也大約落於《楞嚴經》五十陰魔相的色陰區宇。
其次理解,是將空無邊處作為空相,以無邊虛空不見萬物為空相。
這是修習慧觀未達色明覺慧的行者見解,未見無邊虛空之法相生滅,誤認虛空不生不滅。
因為空無邊處無邊虛空是識蘊外相,不明真實五蘊法相,誤認無邊虛空是五蘊皆空。
遂將無邊虛空當作自性光明,這是落於《楞嚴經》五十陰魔相的識陰區宇。
對應於《圓覺經》所謂 壽命相 而言︰
『云何壽命相,謂諸眾生心照清淨覺所了者,一切業智所不自見,猶如命根。』
再次理解,是將識無邊處作為空相,以自性心識不落萬物為空相。
這是修習慧觀至於色明覺慧的行者見解,未見自性心識之法相生滅,誤認自性不生不滅。
因為識無邊處無邊心識屬於識蘊內相,誤以自性不落五蘊,誤認自性心識是五蘊皆空。
遂將無邊心識當作自性真心,這是許多修行宗教容易落入的心性空相誤解。
修習慧觀已達受明覺慧的行者,已證初果,縱使對於空性空相領悟不夠透徹究竟,
因為已入解脫流而必然於其後生命輪迴中漸趨究竟解脫,所以不會構成絕對障礙。
所以《心經》內容,可能會依讀者修證程度不同,而有不同對於空相空性的理解。
《心經》是部法義高深的大乘核心經典,有著對於般若空性的精要講述,
然而卻有對於空性不夠明確定義的問題,至於經文其他內容在此就不多談。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