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知有所待而後當,其所待者特未定也。庸詎知吾所謂天之非人
乎?所謂人之非天乎?且有真人而後有真知。(《莊子‧大宗師》)
莊子這段話是針對知識的限制提出質疑。知識是人為建構的概念
系統,概念本身是虛的,只存在於人的大腦當中,如果要讓知識發生
實際效果,必須先確定概念和經驗能夠對應才行。比如獨角獸或四不
像之類的傳說生物,雖然我們在腦中可以形成印象或觀念,但在真實
生活中找不到,就無法說這是確切可靠有效的知識。所以說「知有所
待而後當」,所待的就是真實的經驗,但真實經驗又是變化萬千(未
定)的。
以上是就知識本身來說,莊子的學問重點不在知識,他認為生命
才是最根本的。一般人尤其是知識分子往往迷信知識,容易用知識來
替代生命。比如我之前讀過的一篇小說〈降生十二星座〉,這是一篇
愛情小說,主角楊延輝因為小時候的心理創傷,導致長大以後和女性
有交往障礙,習慣用星座對身邊的女性加以分類,覺得這樣比較安全
。知識訴諸的是理性思維,相對穩定可靠,但問題是星座書上(推而
廣之,還可以包括各種「戀愛教戰守則」)的女性不等於真實的女性
,某種程度上主角可以說是活在知識構成的假象當中。
因此莊子才會提出質疑:「你怎麼知道我所謂的天(真實的生命
)不是人(知識概念)呢?怎麼知道我所謂的人(知識概念)不是天
(真實的生命)呢?」知識概念對於理解生命當然有幫助,但必須以
真實的體驗互動為基礎,有真人才有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