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討論] 生命意義的來源(一):三條件

作者: windcanblow (戲謔人生)   2017-06-24 08:08:59
※ 引述《neohippie (米國聖光肥魯八嘎囧)》之銘言:
: 我想,我無法理解的是為甚麼有人真的可以對金字塔的下四層需要滿足,你對於起源、
: 宿命、意義、和生命的目的都可以存而不論? 你真的覺得「活著」就可以了? 這樣活著
: 就甘願了? 你不想要活出精彩、做出撼動世界的偉大發現? 你沒有想過要解決從來沒有人
: 能解出的礦世難題? 你不想去看看巴黎鐵塔、登上帝國大廈、暢遊倫敦、漫步長城?
: 既然只是活著、那跟我在這理筆戰有何必要? 你在這裡跟我戰、不就是你還在乎的證明?
: 活著就夠了嗎? 心理學的理論說光是「活著」是不夠的。
: 風可吹,我希望你能多一點渴望、多一點慾望、多一點野心。我不相信一個常常在網路
: 上可以跟我連續戰好幾篇文的人會滿足於「活著就夠了」。
: 我吧不得你或冷或熱。
我個人是覺得基督徒不該引用馬斯洛的心理理論
理由很明顯,馬斯洛嘗試替人梳理出各種生活中的需求,
他研究的方向,是證明這些渴望乃人們所有行為的動機。
從馬斯洛的看法,我們會得到信仰只是一種單純的需求,只是層次高一點。
也就是說,即使被相信的事物本身不可證真偽,並不妨礙它滿足信仰這樣的行為。
一但信了,人就能趨近於滿足;換句話說,人類有信仰的欲望與本能;
虔誠地相信或崇拜某些不可知事物,其實無異於進食,為精神提供飽足感。
這讓世上所有宗教的神聖性都在需求層次理論裡泡水了,
信仰原來只是種追求目的的行為,在背後所指引的只是滿足需求的本能,
沒有什麼神秘的力量,恩典的意志,不是聖靈在牧羊。
作為基督徒沒有必要作這種自砸雙腳的行為。
需求層次理論是實證主義下的產物,它所描述的方式相當地唯物。
而馬斯洛強調的自我實現,其實是尼采超人說的光明版本。
他們都認為人類最終可以藉由自己達到美善的典範,
所以馬斯洛其實是在替尼采背書。
如果我們要從中闡述生命意義、起源、最終都只會變成目的導向,
就像,馬斯洛如何研究人類的自我實現呢?研究所謂「成功人士」的自傳。
以我們當代來講,就是類似撰寫「○○名人教我們的10件事」這樣的學術模式。
我們在心理學通常戲稱這是行銷大會,專家看成功人士如何成功,
於是想像一般人如何能同樣自我實現。
如果我們在信仰板討論這樣的題材,
那就是走成功神學的路線,為信而信、滿足欲望而已。
任何想傳正常福音的人講這些其實都是很尷尬的,
再文雅的成功神學,難道不也是成功神學嗎?
所以你不該只是為了辯解而隨意拉不相干的人出來救援
而且馬斯洛的東西是大一心理學用來給萌萌小朋友入門的東西,
讓他們稍微知道一下「心理學家都在作什麼」。
理解心理學家的工作與熱情,跟無條件接受其中一位心理學家的假説論述,
是有很明顯差異的;請不要讓所有參與討論者的水準一起回溯到大一,
而且那離我的年紀很遙遠了,非常感謝。
好了,你說你無法理解,你覺得人少了那些野心跟欲望的人生,
應該根本活不下去。我倒覺得有兩個故事可以替你解答:
夫鵷鶵發於南海而飛於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
於是鴟得腐鼠,鵷鶵過之,仰而視之曰:『嚇!』
孔子: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子路:千乘饑饉師旅之果,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有:方六七十,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
公西華:願為小相。
曾皙的答案就很可愛了:「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有些東西你很在乎,別人不一定很在乎;
而開心的活著:平凡的一天也能流傳千古。
你再仔細想想,想久一點,想深一點,別覺得別人都在騙你,跟你爭輸贏。
這些簡單的道理,沒有那麼難理解呀。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