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發的文不歡迎df31
本文主要比較兩種解經的不同,並且說明哪一種是更合理的解釋
pin的解釋如下:
這個比喻中,
在不義的審判官有著「是否為婦人申冤的權柄」
但他卻「沒有馬上這麼做」
然而婦人「不斷求告」後,他「最終答應」了。
「」處就是類似的要素情境阿!
其實這部分沒有問題,但問題是比喻與實際相似到何種地步
pin的解釋其實是這樣
「不義的官有著是否為婦人申冤的權柄」
神也有著是否為信徒申冤的權柄
相似點包含了"不義"這個情況
因此在解釋時就會變成是神暫時的不義,或者由人的角度看為不義
所以在這個解釋中,官、婦人、對頭都需要有解釋,否則不完整
而另外一種解釋則是
不義的官有著是否為婦人「申冤的權柄」
神也有著是否為信徒申冤的權柄
相似點僅有申冤的權柄
因此在解釋的時候不會有神暫時不義的情況,僅有暫時未申冤
所以這個解釋無須代入任何角色,僅需要代入情況
我們來看另外一個禱告的比喻
路11:5~8
耶穌又說:你們中間誰有一個朋友半夜到他那裡去,說:朋友!請借給我三個餅;
因為我有一個朋友行路,來到我這裡,我沒有什麼給他擺上。
那人在裡面回答說:不要攪擾我,門已經關閉,孩子們也同我在床上了,
我不能起來給你。
我告訴你們,雖不因他是朋友起來給他,但因他情詞迫切的直求,
就必起來照他所需用的給他。
在這個比喻中其實也無須代入角色
只需要代入情況「情詞迫切的直求」
如果代入角色則須要解釋更多問題
這個行路的朋友是誰?
三個餅代表什麼?
在房裡的人,他的孩子代表什麼?
代入角色的解釋不但沒有解明比喻,反而衍伸問題
回到不義的官這個比喻
其實耶穌已經做出說明
神的選民晝夜呼籲他,他縱然為他們忍了多時,豈不終久給他們伸冤嗎?
神一直都是公義,沒有暫時不義的需要
祂申冤或不申冤都是為了信徒
再者,這個比喻是要人常常禱告,不可灰心
並沒有限定主再來審判這件事
因此當你代入了角色的時候
申冤這件事就限定了末日審判
但是大家舉的例子卻都不是指審判
「有時候我們向神祈求,神暫時沒有回應」
但是有些時候神是有回應的,有些人有體驗
或者有時只是你暫時不明瞭
那祂豈不是已經為你申冤,你又為何會是寡婦?
何況,有時候我們祈求的事情跟魔鬼毫無關係
他又為什麼是我們的對頭呢?
把所有問題都推給魔鬼,這樣的解釋不奇怪嗎?
因此,事實上是這樣
我們向神祈求,有些時候神回應了,有些時候神尚未回應
但我們並不是寡婦,神也不是不義的官
我們必須常常禱告不可灰心
時候到了必定會有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