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cta: 刀盤最狹窄處就是刀刃邊緣,刀刃邊緣摩擦力最大 12/01 13:11
→ Icta: 要有足夠的推動力讓顆粒快速離開刃緣 12/01 13:12
→ Icta: 否則就會導致互相擠壓重複研磨 12/01 13:12
→ Icta: 降低轉速可以減少撞擊力道跟顆粒間的大量彼此推擠 12/01 13:13
→ Icta: 對於靠重力推動顆粒的錐刀是好事 12/01 13:13
→ Icta: 對於平刀來說,則是雙面刃 12/01 13:13
→ Icta: 轉速越低,平刀的外推力越弱 12/01 13:14
→ Icta: 大部分的平刀在轉速降到一個門檻值以下,脫離效率變差 12/01 13:14
→ Icta: 重複研磨的比例反而開始上升,細粉量也會增加 12/01 13:15
→ Icta: 刀盤直徑越小,刀緣邊緣速度也越低,外推力也就更小 12/01 13:16
→ Icta: 如果又配上沒有鍍膜、偏義式的刀盤紋路,摩擦力更大 12/01 13:16
→ Icta: 出粉效率就會變差 12/01 13:16
→ Icta: 像next g轉速非常慢,就要靠很大的刀刃缺口來避免塞粉 12/01 13:17
→ Icta: 至於nice cut其實在這世代的標準,已經算不上是均勻的機種 12/01 13:19
→ Icta: 現有的各種千轉以上64平台應該都是比niche改造更好的選擇 12/01 13:20
→ Icta: 平刀慢轉還是留給專用鍍膜大刀盤比較適合 12/01 13:22
→ Icta: 很多平刀之所以可以拉出那麼漂亮的單一峰值粒徑 12/01 13:24
→ Icta: 是因為旋轉帶來的巨大推力讓顆粒在狹窄刃緣可以快速被推出 12/01 13:25
→ Icta: 推力小到一個程度,那就可能類似錐刀,或比錐刀更差 12/01 13:25
→ Icta: 會在邊緣重複研磨多次才被擠出 12/01 13:27
→ Icta: 總之很多地方講平刀是削切、錐刀是輾壓,這個是錯的 12/01 13:28
→ Icta: 兩種刀盤壓碎豆子的方式是一樣的,差別在於外推的機制不同 12/01 13:28
→ Icta: 像是平刀有時會有扁平顆粒是因為,扁平顆粒在刀盤間摩擦力大 12/01 13:29
→ Icta: 要有足夠的外推力才會離開,否則就會進一步磨圓才掉出 12/01 13:29
→ Icta: 像molar miniz用83mm,最適轉速也是要350rpm以上 12/01 13:32
→ Icta: 那54mm加上表面材質那麼普,刀緣平台那麼大的刀,rpm要多高 12/01 13:33
→ Icta: 肯定不是300rpm就好 12/01 13:33
→ Icta: 調粗到一定程度應該還好,但這樣適用範圍可能就很有限 12/01 13:35
→ Icta: 能不能用,可能可以用,但cp值很低 12/01 13:37
→ cloud1017: 泰摩雕刻家最低轉速800 是不是再低就會影響出粉品質 12/01 13:50
→ cloud1017: 看元食的介紹是800-1400 12/01 13:51
→ Icta: 垂直刀盤轉速門檻會更高,轉速低的時候,上半部顆粒推不上去 12/01 14:00
→ Icta: 所以大部分都千轉以上,800以下可能沒有那麼理想 12/01 14:03
還有些有趣的地方可以聊聊
像是因為這個轉速的限制
所以平刀很難手磨化,因為均勻研磨所需的轉速遠超過人體極限
為了克服顆粒與刀盤間的摩擦力
至少要在一定的轉速以上才能提供足夠推力
現在評價不錯又可調轉速的平刀
多半是80~83mm以上的大刀盤
是因為在 刀盤外緣外推力道 正比於 刀盤外緣刀紋的移動速度
刀盤直徑越大,同樣轉速下,外緣刀紋的移動速度越快
推動力也越強
所以也就能夠在較低的轉速順暢出粉
換句話說,在同樣刀緣間距的設定下
刀盤越大,越有能力讓顆粒快速脫離刀緣,避免在邊緣塞粉重複研磨
手磨上提供不了高轉速
所以最佳解是錐刀
錐刀的落粉推動力是來自於重力
顆粒不是被刀盤往下推,而是被重力往下拉
刀盤幾乎沒有提供什麼推力
所以就算你一分鐘只轉一圈,都一樣可以出粉
所以錐刀的最均勻研磨角度是正置
如果做個極端的實驗,把手磨打平研磨
出粉的狀況會變很糟糕
這是因為重力只有一種方向,就是垂直向下
市面上常見的Niche跟MC系列都是斜置錐刀
那只是為了容易清空出粉後的粉倉
但對於均勻度不是最佳配置(當然espresso也未必要追求極度均勻)
而刀盤大小在平刀跟錐刀也有一些微妙的不同
理論上,越大的刀盤有著越長的研磨路徑,創造出越大的研磨空間
所以在豆子破碎以後
大中小各種尺寸的顆粒可以快速分散,不容易擠在一起相互擠壓
在平刀上,在校準精確、機構精良的狀況下
具有長路徑、大空間的大刀盤幾乎就是王道
更不用說還有前面所講到大刀盤外緣大推力帶來的優勢
錐刀的問題是,研磨路徑沒有隨直徑等比放大
錐刀的研磨路徑是從上而下
市面上83mm的錐刀跟38mm的錐刀相比
高度可能頂多高個30%
整體的研磨路徑並沒有等比放大
而且不管多大的錐刀
都是靠重力推動顆粒
免不了在刀刃邊緣塞粉重複研磨
再大的錐刀,細粉區就是會出現小峰
這就是重力落粉的獨特標誌
所以錐刀尺寸放大
最明顯的優勢就是一次咬比較多豆,研磨速度較快
(或是說由於研磨速度快,所以得以用更慢的轉速來換更好的研磨品質)
使用壽命也比較長
但均勻度絕對不是大錐刀的亮點
問題就來了,commandante出了手磨大錐刀
會是走什麼風格呢?
放棄均勻度,還是強化均勻度?
錐刀要增加均勻度
要
1. 拉長實質研磨路徑,不是只放大直徑尺寸
2. 因應重力落粉的特性,要靠表面處理跟刀紋設計降低摩擦力,以利出粉
3. 跟niche還有Key一樣,設置進豆門檻,減少大量顆粒相互推擠機率
但因為單純仰賴重力,在均勻度上還是很難贏平刀
那放大尺寸的思維又是什麼,值得玩味
另外一個有趣的設計是Kafatek的Shuriken系列
號稱用彎曲的刀紋創造更長的研磨路徑
但從理論上,拉長研磨路徑之所以對於均勻度有益
是因為創造出更多顆粒的分散空間
避免彼此推擠
重點應該擺在那個空間的放大
而不是更長的刀紋
而每次刀盤壓破顆粒,都會創造出更多的細粉
砍越少次就能達到目標粒徑,又不導致顆粒間彼此相互推擠
才是最佳化均勻度的方式
不放大空間,只拉長刀紋,看起來是反其道而行
很可能只增加了顆粒被切割的次數
但話說回來,均勻度也已經慢慢步下神壇
到底多均勻才好,怎樣是太均勻,這也是磨豆機最玄妙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