粕谷哲認為 咖啡的前40%的水,決定了主要風味,後60%只是濃度調整
其中大家都知道萃取方向是由酸、甜、苦去進行
但如果採用四六法則去嘗試把每一注滴下的水分離,分別去品嘗其味道就會發現
在第一注,往往是濃度最濃的,也是會溶出一定程度的酸與甜味
但酸味最重的,往往可能是第二或第三注。
例如我用標準的20g 豆子 磨粗,沖五注 一注60g的水,間隔45秒
喝到最酸的是在第三注,前三注第一注最甜再來第二、第三最酸。
我想表達是,如果萃取方向是酸 => 甜 => 苦,那為什麼第一注反而最甜?
而第四、第五注的濃度就相當低、輕微的清甜感、茶感、澀感慢慢出現。
可以合理解釋上述的講法之一,就是咖啡顆粒可以基本分成兩類
一類就是比較易於溶出咖啡液的顆粒,被烘焙的程度較高,分佈在咖啡豆較外層
另一類就是比較不易於溶出的顆粒,分佈在咖啡豆較內層,被烘焙的程度較低一點
所以前兩注,主要就是溶解出易溶顆粒,而易溶顆粒一樣服從酸甜苦的萃取方向
但萃出的速度比不易溶出的顆粒快很多
第一注在粉最乾的時候注入,這時水完全是對易溶顆粒的萃取,在水量不太大的狀況下
最後滴出的咖啡液充滿濃濃的酸與甜味,甚至濃到會帶鹹或鮮味。
就是易溶顆粒的萃取決定了整杯咖啡的酸甜風味。易溶顆粒在前40%的注水中大致被
萃取完成,後60%則是對不易溶顆粒的萃取,主要由第三注開始。
所以第三注就是將前兩注的溶出的剩餘咖啡液以及對不易溶顆粒的萃取
等到第四、第五注,完全都是針對不易溶顆粒的萃取,此時萃出的濃度就相當淡
影響不了整體酸或甜的風味,會帶一點點清甜味,但萃久了一樣會釋出苦澀感
以上就是我認為的萃取解釋的原理。
這可以解釋非常多的手沖手法,除了四六法。還有一般最常使用的所謂的悶蒸法
悶蒸法就是企圖對易溶顆粒萃取最大的酸甜度。等於就是對易溶顆粒的兩段粹取
還有攪拌法,amis常用的攪拌水量倍數大概就是粉量的5至6倍,這正好就是四六法的四。
就是將易溶顆粒的酸甜直接萃取。amis常說攪拌就是萃出香氣與酸質
其實也同時包含了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