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感謝gyboy大的引用!
水質真的是一個非常有趣且複雜的話題,很高興可以激起更多討論
對於第一組淺焙的實驗,有看到TDS已經有0.12%的差距
這樣的差距應該是明顯喝得出來的
故我覺得在這組實驗中風味的差異或許更多來自兩組咖啡TDS及EY的差距
並且,與大多數人的想法相反,反而是先加礦物質的咖啡萃取率較低
(有許多人認為礦物質可以幫助萃取)
因此我覺得或許這組數據中TDS/EY的差距是來自實驗本身的誤差
而需要更多數據才能做出比較確定的結論
而在深焙的實驗中,先加與後加礦物質的TDS與EY差異不大
而這次風味上也就沒有顯著的差異
因此或許這個實驗以「以類似手法沖煮同一支咖啡且TDS與EY相似時,風味的差異不大」
來作為結論會更好
回到先加/後加礦物質這件事上
其實我並不是這麼在意他們是不是真的是完全相同的
畢竟要證明這件事會有相當大的難度
我比較在意的是他們在調整上是否具有類似的特性
如果先加/後加礦物質在調整上的邏輯相似
則我就可以先把咖啡沖煮完後再進行調整,也就提升了容錯率
在我的經驗中,不管是先加還是後加礦物質
在提高GH (e.g. Ca, Mg)時,風味會變得更為立體、甜
但超過了某個閾值後風味就會迅速變得混濁
而KH則更好理解,加入後會「中和」掉咖啡的酸值
風味上會變得較為平淡柔順,而加太多時咖啡就會變得毫無風味
也就是說,在我的經驗中不管是先加還是後加礦物質
調整上的邏輯都是相通的
因此我才會選擇比較方便的後加模式
後加礦物質還有另一個優點:
在為某支咖啡調整最適合的水質時,可以消除沖煮本身帶來的誤差
因為在先加礦物質時要比較兩種水質,我勢必進行兩次沖煮
而我很難確保兩次沖煮是完全一致的
但如果是後加礦物質時,我只要將咖啡倒成兩杯,分別調整後再比較即可
我常常帶我們社團的幹部進行以下的實驗,推薦板友們也可以玩玩看!
1. 用平常使用的水沖煮完一杯咖啡後將咖啡攪拌並平分成三杯
2. 其中一杯維持原狀作為對照組
3. 其中一杯加入一滴GH (Ca/Mg)濃縮液
4. 其中一杯加入一滴KH (Na/K)濃縮液
5. 盲測並比較
會發現非常少量的礦物質真的能對風味起到非常非常大的影響
相信做完一次實驗後一定會對礦物質的作用感到驚訝
而這樣的實驗方式也可以快速找到適合這支豆子或是自己所喜歡的水質比例
我覺得是非常方便且有趣的方法,推薦給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