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w: [論語心摘] 學而時習,有朋遠來,不知不慍

作者: q9898q   2011-10-21 19:53:54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近來,對這三句,特別有感觸,冒昧分享,還請諸位賢士指教...
一、學而時習,不亦樂乎
學習儒學,常有任重道遠之心,於是有不勝沈重之情,
但反觀《論語》首章,學習,卻首在求得內心的悅樂,
回想孔子的「吾與點也」,雖然孔子一生奔走於經世濟民之中,
但心中終究是嚮往徜徉於天地自然之中,與童子一同歌唱歡樂,
孔子一生倡「仁」,仁者與天地萬物為一體,
人生在世,能有可以彼此親愛之人,能有可以徜徉悠遊的天地,
真是一美好人生境界。無怪乎,宋人常言:「尋孔顏樂處。」
孔子發憤忘食,樂以忘憂,又說富貴不可求,從吾所好,
孔子之學,總在求得心靈的美好,今人為了生存,時常煩惱,
為了富貴,時常暴躁,疏遠了親人,背叛了朋友,贏得了全世界,
最後卻只剩下自己可以給自己拍手。
學習,在求悅樂,首章第一句話的當頭棒喝,警醒了無數沈重的靈魂。
二、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學習的過程中,總會遇到挫折,總會遇到疑惑,總會感到孤獨,
這時,人不免會灰心喪志...
《禮記》言:「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
孔子也是人,也曾經歷過獨學無友、孤陋寡聞的人生,
雖然自學、自修很重要,但孔子更深切的明白到,
能與志同道合的朋友相交,共同在明明德的路上相互砥礪,
帶給生命的喜悅,會是比單純自修,來的更美好的。
學而時習,是「悅」,有朋遠來,卻是「樂」,
從「悅」到「樂」,實在是很耐人尋味的...
三、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人常有不被了解的感受,因而產生對別人的不滿,
孔子卻說,不被別人了解,有什麼關係呢?
知識分子,很容易因為學習許多道理,而覺得自己已經站到很高的視野,
對於人生和社會,有一套自己的標準,好像別人都攀不上,只有自己最明白。
當孔子說出這句話的之前,敝人相信,他曾經有過無數的憤怒,
覺得自己找到了至善的道理,可以拯救世道人心,
有著「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的信心,
然而,當他周遊列國,卻沒有領導者肯用他的道理,
看著一路上的生靈,那種痛苦的、哀淒的情景,
他的心底,那種無力感,或許只能自己默默承擔。
他憤怒,但他知道,他不是文王,無法一怒而安天下,
他的怒,只能收回去,因為他還有天命要走下去...
但是,他終究還是學習了釋懷,
這個世間,或許真的沈痾太重,他的道理雖好,但願意覺醒的,並不是太多。
他不敢自稱聖人,只是覺得這個道理,如此令人美好喜樂,
他只是在他有限的命格中,盡他所能做能做的。
說到底,被別人知道,又如何呢?
當人到了死亡的那一刻,快速地回顧這一生,
是喜,是悲,別人都是無從知道的。
《中庸》說:「莫現乎隱,莫顯乎微。」 那時,該被知道的,就會一目了然了。
辛卯年九月二十三日
公元二零一一年十月十九日
困愚人 謹識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