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日,與杜維明先生同座,談到前些日子去香港,親身感受到港人對大陸人之負面情緒。
聽了幾個故事,初步判斷,港人反感大陸客之重要因素是大陸客之舉止粗鄙,比如大聲喧
嘩,隨地吐痰,不排隊,不會說請、先生、謝謝等客套語。
坦率地說,這樣的人,放到哪兒都沒人喜歡:在西方,同樣舉止的中國遊客同樣不被喜歡
。但因此而指責民眾,也有失公平。這種粗鄙狀態是禮崩樂壞之結果,而禮崩樂壞乃是知
識份子反傳統的觀念與社會、政治運動共同發揮作用的結果,普通民眾也是禮崩樂壞之受
害者。
當然,到今天,追究這樣的文化與政治責任也沒什麼用處了,就當下而言,至關重要的議
題是禮樂重建,而這其中蘊含著很多商機。
共同體欲進入和維持文明狀態,就必須以規則節制各人之物欲,協調人際關係。這樣的規
則,古人稱之“禮樂”。然則,何為禮?何為樂?《漢書‧禮樂志》:
樂以治內而為同,禮以修外而為異。同則和親,異則畏敬。和親則無怨,畏敬則不爭。揖
讓而天下治者,禮、樂之謂也。二者並行,合為一體。畏敬之意難見,則著之於享獻、辭
受,登降、跪拜;和親之說難形,則發之於詩歌、詠言,鐘石、管弦。
禮樂共同構成古人所說“文”。禮樂之文上揆之天之文,也即天道;下緣民情,而成人之
文,家、國、天下等共同體之文。這些文在內為規則、制度,在身體為進退、周旋之儀節
,在外為衣裳、車馬、旌旗、宗彝、樂器等名器。
禮樂必須借助於外在的物質表現出來,這些具有特定形式的物質,讓禮樂成為看得見的、
可以觸摸的。因此,禮樂重建的一個重點,就是名器之重建。也正是在這裏,蘊含著廣泛
的商機。
拿服裝來說,“華夏”一詞中,夏者,大也;華者,服章華美也。堯舜禹時代的華夏人就
是以自己的衣裳區別於蠻夷的。從某種意義上說,衣服是文明最為重要的物質表現。穿什
麼樣的衣服,意味著生活於什麼樣的文明中。若按照此標準看,今天中國人之文明認同應
當是錯亂的。最為引人注目的是,今天的中國人沒有可彰顯自己文明之衣服,比如沒有適
合於公共場合穿著之禮服,不論是官員參加正式會議、外交活動,還是民眾之婚喪嫁娶場
合,看不到得體的禮服。人們只好胡亂穿衣。比如,正式場合,官員們一律著西裝,民眾
則穿著夾克衫參加禮儀。正式場合的莊重感因此而受到衝擊。
當代中國需要重建衣裳之制。普通人已有此需求:這些年來,唐裝在興起,漢服也引發一
場文化運動。而孟母堂主人周應之先生與幾位年輕的設計師所設計的“詩禮春秋”時尚漢
服一經面世,好評如潮。筆者在微博上轉發相關照片,收到的大多數是歆羨之評論。
禮樂覆蓋生活之方方面面,因而禮樂重建之商機也無所不在。比如,過去幾年,中國古典
風格之紅木傢俱價格持續上漲,表明其需求在不斷擴大。有中國式傢俱,則需中國式房子
。近十年來,中國建造了世界上最多的房子,但這些房子要麼沒有任何美感,要麼拙劣地
模仿西洋風格。於是,大多數中國人生活在沒有任何中國精神、中國元素的房子中。設計
師與開發商們如能開發出體現中國文化精神、吸納古典建築元素的中國式房子,一定會受
到消費者歡迎。如此等等。
也就是說,禮樂重建的商機已經明明白白地展示在那裏了:國民希望企業家與設計師們設
計出蘊含中國文化精神、飽含古典服裝元素之服裝、傢俱、房子等等。而中國的產業界、
文化界能否抓住這個商機?取決於企業家、設計師們是否具有文化自覺,具體而言說,取
決於他們對於中國文化是否具有信心。假如他們具有這樣的信心,自當對中國文化有同情
、親和態度。則在斷裂大半個世紀之後,完全可以通過補課,進入中國文明之相關領域,
體認其中之中國精神,並將其運用於新的器物之創造過程中。
在我看來,下面簡單的事實就足以建立企業家、設計師們對中國文化之信心:中國是個超
級文明共同體,不可能永遠生活在鄙俗狀態,或者完全接受外國人的生活方式。中國人註
定了要過中國式生活。在遭受了二十世紀急風暴雨之摧毀之後,未來一百年中國歷史之主
題就是禮樂重建,也即中國式現代生活方式之構建。今天人們談論最多的民主、法治等制
度建設,也只是這個禮樂重建過程中的一個組成部分而已。
這樣的禮樂重建,商機無限,從而構成中國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動力。沒有優美形式的生
命是質,禮樂是文。過去三十年,中國人只是直接地、簡單地生存、生活著。這樣的生活
與低附加值的粗放的經濟增長方式互為表裏。禮樂重建,也即人們對優美之文的物的需求
,需要在產品、服務生產過程中需注入更多智慧、精神,從而推動產品結構、經濟結構以
及企業生產方式乃至生產方式升級。最直觀地說,禮樂重建將催生中國式奢侈品行業。
中國經營報,2012/7/9
http://blog.caijing.com.cn/expert_article-151330-3837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