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孟子》心得2.7

作者: YangWenli (半退隱中)   2016-05-20 22:46:04
孟子2.7孟子見齊宣王,曰:「所謂故國者,非謂有喬木之謂也,有
世臣之謂也。王無親臣矣;昔者所進,今日不知其亡也。」王曰:「
吾何以識其不才而舍之?」曰:「國君進賢,如不得已,將使卑踰尊
,疏踰戚,可不慎與?左右皆曰賢,未可也;諸大夫皆曰賢,未可也
;國人皆曰賢,然後察之;見賢焉,然後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聽
;諸大夫皆曰不可,勿聽;國人皆曰不可,然後察之;見不可焉,然
後去之。左右皆曰可殺,勿聽;諸大夫皆曰可殺,勿聽;國人皆曰可
殺,然後察之;見可殺焉,然後殺之。故曰:國人殺之也。如此,然
後可以為民父母。」
心得2.7戰國時代游士之風盛行,為了在戰爭中獲勝,各國君主無不
盡力爭取人才,不問其出身背景。讀書人也利用這機會,學習兵法、
謀略、口才等學問,以求獲得重用,形成「布衣卿相」的局面。這些
游士或所謂「縱橫家」的出發點是私利,他們為了一己的榮華富貴,
遊走在各國之間,不斷向諸侯推銷各種計策,甚至煽動戰爭也在所不
惜。如當時人說的:「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孟子‧
滕文公下》)但游士卻毫無國家觀念,一旦計策失敗,他們只會逃亡
到其他國家,繼續販賣謀略,完全不必為說過的話負責。孟子對這種
風氣很不滿,曾說:「聖王不作,諸侯放恣,處士橫議。」(《孟子
‧滕文公下》)本章即是孟子對齊宣王提出的建言。
孟子說:所謂歷史悠久、根基穩固的國家,不是因為有高大的樹木,
而是因為有世代居住於此地的重臣。現在齊王您不僅沒有重臣,連一
個親近的臣子也沒有。昨天還在朝廷上夸夸而談、受到重用的游士,
今天就跑光了!可見齊王被動聽的言辭迷惑,太輕易相信游士,因而
產生「劣幣逐良幣」的排擠效應,讓真正效忠齊王的大臣心寒。殊不
知游士只是隨口說說,如果其他國家給予更優厚的待遇,他們便會頭
也不回地離開。齊王也發現這個問題,覺得自己識人的眼光有問題,
故請教孟子如何辨別人才的好壞。畢竟讀書人也不是全部都不好,有
些人確實是真心懷抱理想,希望將才學貢獻給社會。
孟子認為提拔這些外來的讀書人要非常慎重,因為依照制度,只有王
室的親屬或對國家有功之人,才有資格居高位。這不僅是因為他們久
居此地,對祖國有深厚的感情;還因為他們有實際的業績,能取得人
民的信任,而非紙上談兵。由於這些讀書人沒有實際表現,重用他們
等於違反制度,除非此人對國家興亡有關鍵性的影響,不得已才破格
提拔,不然國君不應該這麼做。
孟子在此又提出鑑別人才的標準。國君左右的近臣或朝中大夫都說「
新人賢能,老臣不可用」,國君也不能輕易相信。因為近臣或大夫立
場未必公正客觀,甚至有可能結黨營私,為了奪權而刻意培養、引薦
新人,排擠、打擊老臣。故在提拔人才時應該訪求民情、尊重民意,
才有公正客觀的標準,也才能取得人民認同。甚至連民意也不可盡信
,因為有些人特立獨行,未必有人氣、受百姓歡迎,但卻很有辦事能
力,所以國君還是要親自考察。處死大臣更應該極為慎重,因為人死
不能復生,若殺錯人便是自毀長城,導致親痛仇快。孟子並未反對死
刑,但死刑要在萬不得已的狀況才執行,可見儒家對待政治、法律的
態度是很寬厚的。國君以寬厚慎重的態度珍惜、愛護人才,才能夠團
結、凝聚民心,使國家根基穩固而長治久安。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