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孟子》心得2.5

作者: YangWenli (半退隱中)   2016-04-04 22:20:58
孟子2.5齊宣王問曰:「人皆謂我毀明堂。毀諸?已乎?」孟子對曰
:「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王欲行王政,則勿毀之矣。」王曰:「
王政可得聞與?」對曰:「昔者文王之治岐也,耕者九一,仕者世祿
,關市譏而不征,澤梁無禁,罪人不孥。老而無妻曰鰥,老而無夫曰
寡,老而無子曰獨,幼而無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窮民而無告者
;文王發政施仁,必先斯四者。詩云:『哿矣富人,哀此煢獨。』」
王曰:「善哉言乎!」曰:「王如善之,則何為不行?」王曰:「寡
人有疾,寡人好貨。」對曰:「昔者公劉好貨。詩云:『乃積乃倉,
乃裹餱糧,于橐于囊,思戢用光。弓矢斯張,干戈戚揚,爰方啟行。
』故居者有積倉,行者有裹糧也;然後可以爰方啟行。王如好貨,與
百姓同之,於王何有?」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色。」對曰:「
昔者大王好色,愛厥妃。詩云:『古公亶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
至於岐下;爰及姜女,聿來胥宇。』當是時也,內無怨女,外無曠夫
。王如好色,與百姓同之,於王何有?」
心得2.5本章重點為「理欲合一」,或如南宋儒者胡宏(五峰先生)
所說:「天理人欲,同行異情。」孟子對食色等欲望的態度,既不是
一味壓抑,也不是放縱,而是疏導欲望,讓它對人生、社會有正面的
貢獻。欲望是中性的,同樣是欲望,合乎天理則得其正,違逆天理則
敗德亡身,故問題不在欲望本身,而在欲望是否合理。合理的欲望不
僅不必消滅,甚至是值得鼓勵的。
齊王就「是否拆除明堂」一事請教孟子。明堂是天子之堂,天子巡狩
時用來朝會諸侯的殿堂。孟子認為明堂不僅不必拆除,還應該體察王
者在此推行政令的用心所在。以周文王為例,其所作所為都是本於愛
民之心,不為自己著想,故對各行各業之人都有所照顧,如耕者(農
民)、仕者(知識份子)、關市(商人)、澤梁(漁民)等,讓人民
維持基本生計。甚至對罪人(罪犯)也寬大處置,罪不及妻兒。文王
又特別注意關懷弱勢,對於因家庭破碎而流離失所的人,必定列為優
先援助的對象。凡此都是文王仁心的流露,周朝之所以得民心乃至統
一天下,便是由文王奠定基礎。
齊王聽了孟子的建議非常感動,但孟子勸他實行仁政時,齊王卻又退
縮了。齊王認為自己的物質欲望太強烈,無論是與別國競爭,還是追
求吃喝玩樂等享受,都需要大量金錢。孟子並沒有直接否定齊王的欲
望,而是請齊王換個角度思考,從更寬廣的觀點來看。孟子舉公劉為
例,王者肩負著照顧全國人民的重任,如果人民都生活富裕,政府自
然有充足的稅收,如《論語‧顏淵》說:「百姓足,君孰與不足?」
又何必擔心稅收不足以供應王室所需呢?齊王又坦承自己有貪戀女色
的毛病,恐怕會因為沈湎於溫柔鄉而耽誤政事。孟子的回答也類似,
舉古公亶父為例,認為好色並不是錯誤,但在好色時也要想到:天下
有許多曠男怨女還找不到合適的配偶,故應該營造一個良善的環境,
讓人民在其中能夠安居樂業、相親相愛,人人皆能享受家庭之樂。
由上述討論可知,孟子不主張禁欲,他反對的是「只想到自己」的私
欲,並不是反對欲望本身。君子與小人同樣有好貨、好色等欲望,只
是君子在欲望之上,還有能明辨是非的道德良知,能夠對欲望做合理
的調節,以維持人我的和諧。小人則不免過度膨脹自己的欲望而傷害
別人。且無論是物質(貨)或身體(色),對道德實踐來說都是必要
的,雖然物質或身體要靠精神或心靈來指引方向,但精神或心靈也要
靠物質或身體為憑藉才能落實。一味壓抑欲望的後果,不是引發反彈
而放縱得更厲害,就是如同槁木死灰、消極厭世,皆無法解決問題。
孟子的學問雖然以天理良知為本,但也是順應人情的。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