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心得]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孟子

作者: neomozism (好風入室)   2015-12-17 02:43:25
: : 原文邏輯 明顯是 「不告而娶」=「無後」=(最大的)不孝
這裡就有問題了,根據你畫的等號
我猜想你可能把"為無後也"的"為"念成ㄨㄟˊ解釋成白話文的"是"
導致以下一連串的誤解
這裡補充先秦語法的觀念
在先秦的判斷句中 「為」和「也」原則上不會同時出現
呈現互補分布的現象
左傳「為」字判斷句凡112例,句末都不加「也」
孟子有一兩例子是兩者同時出現,
但那是例外,如果有更好解釋,不應該當成優先選項
更好的解釋是"舜不告而婜,為ㄨㄟˋ無後也"
「為了」避免「無後」的下場,所以才不告而娶
 因為舜他爸不會讓他結婚
 舜衡量當時情況,必須不告而娶 才能結婚,也才能「有後」 
:
: 接著 反過來推
:
: 如果孟子認為 無後 => 就是"沒有後代" => 就是"不孝"
: 他應該說「君子以為"猶有後"也」 這樣才能幫舜說話
:
: 否則 舜告不告 根本沒差 => 都是無後 => 都是不孝
: 又何必在最後說"君子以為猶告"?
 這就是在 告 和 不告 間的道德難題
 按照傳統,結婚必告,不告就是不孝, 
 但舜已明知 告訴父親會導致無法結婚生子,又是大不孝(在當時觀點)
 衡量之下,選擇了不告
 這種衡量是考慮 娶妻必告 這個道德規章創立的理由
 舜的父親當時已不能對舜的婚姻 提出正確的意見
 如果墨守教條,
 反而違背教條創立的理由    
然而,
 對古人而言,再怎麼昏庸,他是你父親
 如果沒有急迫到不行的理由,父母在,不可自己作主
尤其孟子本人明確主張,婚姻必須是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
 否則「父母國人皆賤之」 
 因此,需要強烈的動機支持 娶妻為什麼那麼急迫,非娶不可
 急迫到可以不顧父親的命令
 這個急迫到不行的理由--就是「延續後代」啊
 我們現代個人主義抬頭,
 覺得沒後代也不會怎麼樣,
 但那個時代,「無後」常常當成一件很淒慘的下場在說
 魯閔公被弒,齊桓公憂心魯國「國絕無後」
 公父定叔逃亡,鄭公說「不可使共叔無後於鄭」,讓他回國
 當時罵人的慣用語是「其無後乎」,
 類似咒人斷子絕孫
 如此,必須要從「沒有後代」去理解,
 才有足夠的理由,讓舜寧願 背負不告而娶的罪名
 也非娶老婆不可
 不然為什麼非娶不可呢? 
作者: salami (史萊姆)   2015-12-17 11:03:00
"必須要從「沒有後代」去理解" 這是增加新意進去了"不然為什麼非娶不可呢?" 我上面已經說過了 對孟子而言最重要的是心性論中的人心和人性 人心人性會推出「義」「義」就是(由心性推衍出)非做不可的事情然後才會由「義」出現這些「人倫」(禮)這是為什麼 「男女居室,人之大倫也。」是非做不可的事情你回頭看 你的文中完全沒有「後代」這個詞的來源或解釋而且無論「無後」的解釋是什麼 孟子該段文字很明顯不是在論 「有後>無後」 而是在論 「告與娶何者優先」正是要告訴你 「如果情況需要,禮俗也是可以被捨棄的。」怎麼會反過來解釋成 「禮俗是必須遵守的」 這根本不通"舜不告而婜,為ㄨㄟˋ無後也" ||| 請問「避免」哪來的?我當然有想過用為(\)去解 這樣一樣不通 正因為少了"避免"不管你用因為、為了 去解 語意和邏輯都會剛好相反「不告而婜,為(免)無後也」 除非是原文這樣寫「天行有常 不為堯存 不為桀亡」套 為了/因為 進去解並不會無中生有一個「避免」出來 還是要額外加上否定詞最後 前面也說了 就算他真的是「為了避免無後」你也沒辦法直接認定「無後」就是「沒有後代」又或者「不告而婜,為有後也」這樣才對不是嗎?我覺得「始作俑者,其無後乎?」 這倒是有說服我我再去查查
作者: jack52073 (歧途遠航)   2014-04-18 23:05:00
舜不告而娶,因為沒有後代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