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2808ed0102w1wf.html
陽明學越來越熱!但喜歡談陽明的人,多是矮人看場,不知實況。應朋友之邀,寫此短文
,略示津梁。
正邪之間的陽明學
龔鵬程
陽明學在歷史上基本處於非主流地位,更多時候且被視為異端邪說。
陽明卒於嘉靖七年十一月。嘉靖八年二月,廷議論其功過,就多所抨擊,皇帝本人更認為
:
守仁放言自肆,詆毀先儒,號召門徒,聲附虛和,用詐任情,壞人心術。近年士子傳習邪
說,皆其倡導。至於宸濠之變,與伍文定移檄舉兵,仗義討賊,元惡就擒,功固可錄;但
兵無節制,奏捷誇張。近日掩襲寨夷,恩威倒置。所封伯爵,本當追奪,但係先朝信令,
姑與終身。其歿後卹典,俱不准給。都察院仍榜諭天下,敢有踵襲邪說,果於非聖者,重
治不饒。
對其學術與事功兩皆否定,只差沒追奪其爵位而已,身後卹典也竟都給免了。
到穆宗即位後,情況才漸改觀。大學士徐鍇當政,他篤信陽明學,朝臣風向始漸轉變。隆
慶元年,詔王守仁贈新建伯,謚文成。可說已恢復了名譽,評價也不同了:
爰從弱冠,屹為宇宙人豪;甫拜省郎,獨奮乾坤正論。身瀕危而志愈壯,道處困而造彌深
。紹堯、孔之心傳,微言式闡。倡周、程之道術,來學攸宗。……閩、粵之箐巢盡掃,而
擒縱如神;東南之黎庶舉安,而文武足憲。爰及逆藩稱亂,尤資杖鉞淵謀。旋凱奏功,速
於吳、楚之三月;出奇決勝,邁彼淮、蔡之中宵。是嘉社稷之偉勳,申盟帶礪之異數。既
復撫夷兩廣,旋致格苗七旬。
這時,對其學術與事功均已正面肯定,關鍵則在“紹堯孔之心傳、倡周程之道術。”
因為陽明之所以被批評為“放言自肆,詆毀先儒”,即在於他的學說被認為是不合於程朱
。這是陽明學生死榮枯的關鍵,所以終陽明一生,都在極力表白他與朱子之不同只是表面
的,朱子真正的意見其實也與他無異。他編《朱子晚年定論》之類作為即是如此。但王學
流衍四方,門弟子論說,為了彰顯師說之優長及獨創性,聲口就未必如陽明這般謹慎,因
而頗引起篤守程朱者之惡感,謂陽明“詆毀先儒,號召門徒,聲附虛和”。現在要替他洗
刷,則必定要強調陽明是周敦頤程伊川的繼承者。
換言之,此時雖已平反,但對陽明學並沒能肯定,肯定的只是他不悖於先儒而已。
而這種肯定,雖然發自皇帝的詔誥,士林持論,卻仍多異議,反對者仍居主流。
明顯的事證,是王陽明有沒有資格入祀孔廟。王門後學耿定向上疏請讓陽明從祀,禮部的
回答就是“世代稍近,恐眾論不一”,不同意。吏部右侍郎鄭世威更衝著詔誥來表示反對
,《閩書》記載他說:
王守仁,治世之能臣也。謂其紹周、程而宗孔、孟,則平生庸德之行有不足矣!且其率天
下徑趨直行,使聖門講學明理之功屏棄不用,將有毫釐差而千里失者。與守仁同時講學者
,泰和羅欽順、惠安張岳,世稱賢大夫,兩嘗指擊其謬,守仁辯不能絀。蓋守仁以名勝,
欽順、岳以實勝,實之與名,相去遠矣!
對陽明之事功,他還能表示佩服;但論及學術,特別是能否紹繼孔孟周程,他卻大不以詔
誥為然。
當時之氣氛如此,逼得王門後學宋儀望特地寫了一篇<陽明先生從祀或問>來辯護。其主要
論點有三:一是追溯孔門聖人之學乃是“心學”,而陽明提出的“知行合一說”即是聖人
之學。其“致良知說”不僅是孔門傳授心法,亦是《大學》的本旨。二是說陽明的學術脈
絡是直接宋儒周敦頤與程顥而來,而與薛瑄(字德溫,號敬軒)和陳獻章兩人不同。三是
針對時人非議陽明事功(平宸濠)與人品(貪財好色),提出辯護。
三點其實只是一點,因為對陽明人品之批評,正是不信其學真是聖人之學。故由其辯護,
即可見當時對陽明學之基本看法。而此種看法,也正是嗣後把陽明學稱為“偽學”,嚴厲
打擊並禁止之的基礎或先聲。
與此同時,還應注意的是政府的禁毀書院行動。
嘉靖十六年,御史游居敬上疏批評湛若水“倡其邪說,廣收無賴,私創書院”,皇帝下令
罷各處私創書院。次年,又下令“申毀天下書院”。這兩次,都是因為討厭王陽明湛若水
之學而發,可以想見當時之氣氛。
到萬曆年間,張居正執政,他是徐鍇的學生,但最討厭王門後學之聚眾講學,故痛下辣手
,嚴禁書院,而目標則在禁止陽明學術之流傳。
天啟五年魏忠賢之禁毀書院,目標才改為東林書院。
東林書院成立於萬曆三十二年,以高攀龍、顧憲成為首,而兩君便均不以陽明為然。雖然
我們後來的人看,會覺得他們也有受陽明影響之處,或某些地方其實也與陽明之見解無異
(如黃宗羲就說過:高氏之格物,本無可諍,特欲自別於陽明,反覺多所扞格耳)。可是
,本沒太大不同而偏要與之立異,或為了故意立異,而造出一些有問題的主張,豈不正代
表著一種態度?
高攀龍曾編過一部《崇正編》。看題目就可知他意在反撥當時邪偽不正之學風,而此種歪
風指誰,卻也不難了解。顧憲成友人陳建就更寫了一部《學蔀通辨》,大張旗鼓地來批判
陽明學了。
該書的序文,便是顧憲成寫的。《四庫提要》對該書有個簡要的介紹:
明陳建撰。大旨以佛與陸、王為學之三蔀,分前編、後編、續編、終編。每編又自分上、
中、下,而採取《朱子文集》《語類》《年譜》諸書以辨之。前有嘉靖戊申自序云:專明
一實,以抉三蔀。前編明朱陸早同晚異之實,後編明象山陽儒陰釋之實,續編明佛學近似
惑人之實,而以聖賢正學不可妄議之實終焉。
它明建旗鼓來反對陽明學,且認為陽明之學近禪。此書後來雖不見得多麼流行,但此說在
明末清初實際上即居正宗地位,代表了反陽明的人極普遍的看法。當時認為陽明就已是禪
,陽明後學,如泰州、李卓吾等則為狂禪。
因此清初熊賜履有一本《學統》,就很可與《學蔀通辨》合看,共同見證著明末清初的學
術界氛圍。《學統》卷帙多達五十六卷,將荀子、揚雄、陸九淵、陳白沙、王陽明都列入
雜統;把老子、莊子、墨子、告子、釋氏列為異端,竭力攻擊之。
日本的情況,其實也類似。德川家康幕府時期,朱子學才是正宗。中期以後,出現了二股
挑戰朱子學權威的思潮:一是古學派,認為應該上溯於古代,例如先秦儒學去求真解;二
是陽明學。
陽明學之奠基者為中江藤樹(萬曆36年——順治5年),主要是受陽明弟子王龍溪之影響
,但其效僅止於民間講學。其弟子熊澤蕃山(萬曆47年——康熙30年)本來得到岡山藩藩
主的支持,推動陽明學,但不見容於當時學界,辭官返鄉隱居。後又去京都講學,而又被
驅逐出京,終乃被幽禁於神戶太山寺。
這就可見當時思潮之大勢,陽明學並未獲得發展。機緣之再至,是江戶以後。那時西方思
潮進入日本,開始有了所謂的“蘭學”(來自荷蘭的學問);又有了標榜民族文化自主性
的“國學”。蘭學矚目西方,國學反對只由中國傳統來談學問,欲建立日本民族國教神道
歌謠之學。它們都對朱子學權威衝擊甚大,陽明學這才有了再燃焰之希望。
其間過渡,關鍵人物是佐藤一齋(乾隆37年——1859年)。他得了機會擔任幕府最高學府
昌平黌的儒官,致力教學,據說門下有弟子三千。而其學便有許多人形容為“陽朱陰王”
,事實上則是折衷朱王。若非如此,陽明學也是難以發展起來的。
佐藤一齋門人眾多,如山田裕、佐久間象山、安積良齋等都有較大影響,陽明學乃漸流行
。
象山門人有明治維新志士吉田松陰,松陰門下又有伊藤博文等名人,陽明學之勢乃益旺。
但整體說來,與政治勢力是相挾而長的。說得好聽點,則可說陽明學這撥人較重知行合一
,故有行動力。若光憑在書齋裡做學問,或個人做道德修持,他們是比不上古學或朱子學
派的。
韓國方面,陽明更屬非主流,主流仍是朱子學。陽明學雖有江華島諸賢,如鄭齊斗等闡發
之,聲勢仍不敵朱子遠甚。我另有專文論鄭齊斗,對此有些說明,可參看,此處就不贅述
了。
綜觀陽明學之歷史處境和它曾遭受的批評,便可知近世陽明學之勃興實是特殊時代因緣使
致,未必便是陽明學本身就優於其他儒學流派。
今之講陽明者首先應避免的,就是把陽明學高大化、正面化,然後將其敵對面妖魔化,以
此強調陽明學促進了晚明的資本主義萌芽、打破了程朱之封建禮教、推動了日本明治維新
和中國之現代化等等。這其實只是把歷史上被異端化、雜統化的陽明學地位翻過來說,且
倚時政勢力為勝,非論理之態度。
何況,程朱就是封建禮教、就窒錮人性?這是大批判之口吻,豈知理實乎?連宋明理學之
基本知識都沒有呢!陽明一生不敢說他要打倒程朱,只說他與朱子畢竟是相同的。
他與朱子到底同不同呢?當然大方向大原則都同,不同只在於對《大學》一些字句的解釋
不一樣,在格物致知的工夫層面不同。可是他主持過朱熹的白鹿洞書院,編過《朱子晚年
定論》,效法朱子定家禮、推廣朱子的鄉約……。他與朱子之同,實遠大於異。看不到這
一點,根本就不能入陽明學之門。可惜現在講陽明,仍是喊口號、貼標籤式的,距問學之
門檻還太遠了。
其次,陽明獨到之處,如致良知之工夫簡易直截;如突顯主體,言心外無理,天理即在本
心良知中,當然都很精采,可是它有沒有流弊呢?有的!那些批評陽明的人,看到的,就
是陽明學說本身存在著的可能之弊,以及陽明後學確已發生的毛病。
其實,陽明學內部存在一些問題,明清那些反對陽明的人固然多所評說,陽明後學更是洞
若觀火。所以陽明後學之間才會紛然爭鬨,歧為許多系統。
大端分判,一般說陽明學可分三系:浙中王門、江右王門和泰州。但浙中錢德洪、王龍溪
便自不同,江右羅念庵、聶雙江、王塘南等亦各不同,更不用說耿天台周海門這些人了。
後來之劉蕺山、黃宗羲,你可以說他們發展了王學,卻也可以說他們在修正王學可能之流
弊。
而王學之所以最終並不能取代朱子學,朱子學仍是明清的主流正宗,正與陽明學畢竟易生
流弊有關。這也是今日喜好陽明學的人所不能不知道的,因為你所理解的陽明學,可能,
甚至恰好就是問題或毛病最多的那一種。
亦正因為如此,故傳承陽明學固然可能如日本明治維新諸賢那樣知行合一,頗著事功;同
樣也可能如清初顏習齋所批評的一些陽明學者那般昏惰無能,徒事靜攝而毫無行動力;更
可能如狂禪一般,佚盪自肆,妄情自是。五十年代以來宣傳晚明王學打破了封建禮教、促
進了資本主義萌芽、肯定情慾、推動了情色小說和淫艷戲曲之流行等,即屬於這一種,謬
種流傳,其弊不可勝言。
現在,你如果喜歡陽明學、願學陽明,那很好,當恭喜你已知問學,已知儒門工夫之可貴
。但在學此一路學問時,我這一番潑冷水的話,你也不能不先冷靜聽聽。
若想避免失誤,對晚明陽明學之流衍和整體學術環境有點正確地掌握,則可讀我的《晚明
思潮》。其他的,嘿嘿,就先緩緩吧!
作者:
salami (史萊姆)
2016-02-22 00:27:00這篇根本胡扯吧...用王陽明的「朱子晚年定論」說朱王相同我沒記錯的話 朱子晚年定論 其實和朱子說法有差異反而比較像朱子早年的說法倒不如說 是王藉由朱子的抬頭 來講自己想講的內容總之 兩者的理論核心有根本上的矛盾 不可能結合的上次遇到某個說法 抓了個宋元學案 硬要說陸九淵是程門之後然後再說陸九淵沒有得到程門的真傳 所以陸的理論也不過爾我覺得這類說法 根本就沒仔細去搞懂理論核心是啥抓個沒搞懂的古人作證 打蛇隨棍上 最後天差地遠對於陸王而言 他們是上承孔孟的 甚至沒孔孟也無所謂孔孟也只是聖賢之一 只要知本知心 人人可為聖賢 人人可註六經 陸王誰會把程門傳統或朱子說法看眼裡呢?硬要把對門學派 說成自己徒子徒孫 而且是學歪了的徒孫就像佛教道教硬要把對方的天王尊者納入己方 然後狂貶一樣如果身為現代人 還不能客觀的個別認識古人思想體系自稱儒家就當成儒家 說他是程門徒孫就信是徒孫 那也太盲目討論思想史 "卻只引史 半點思想也無" 會有多少可信度呢?
作者:
texure (天晚欲迎風)
2016-02-29 13:43:00心得同上。附加此文問題之一:以時人之是非為是非問題之二:每種學說發展到一定程度都有若干蔽病,此文強化陽明後學的蔽病,沒有公允地視朱子學蔽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