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孟子》心得2.3

作者: YangWenli (半退隱中)   2016-01-02 00:13:50
孟子2.3齊宣王問曰:「交鄰國有道乎?」孟子對曰:「有。惟仁者
為能以大事小,是故湯事葛,文王事昆夷。惟智者為能以小事大,故
大王事獯鬻,句踐事吳。以大事小者,樂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
者也。樂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國。詩云:『畏天之威,于時保之
。』」王曰:「大哉言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對曰:「王請無
好小勇。夫撫劍疾視曰:『彼惡敢當我哉!』此匹夫之勇,敵一人者
也。王請大之。詩云:『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遏徂莒,以篤周祜
,以對于天下。』此文王之勇也。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書曰:『
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師,惟曰:其助上帝,寵之。四方有罪無罪
,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志?』一人衡行於天下,武王恥之,此武
王之勇也。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
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
心得2.3戰國時代諸侯相爭,憑藉的不外乎權謀與武力。齊宣王受此
風氣影響,表面上雖然是請教國與國交往之道,但真正的想法可能是
希望孟子教他幾招,讓他能夠征服各國、稱霸天下,如合縱連橫等。
孟子的回答卻完全不從統治技術、策略運用的角度著眼,而是回歸道
德;道德也非外在的教條,而是人性的真實。國家的大小決定國力的
強弱,但大小強弱只是中性的事實,如何以正確的態度來活用自身的
條件才是重點。孟子提出「仁」與「智」兩大原則,並舉了一些史實
為例。就強者或大國來說,由於資源充足,重點應放在積極、主動地
關懷、援助其他國家,展現仁慈寬厚的風範,才能贏取小國支持,無
論國家大小,皆能和樂融融地相處。君主以實現天理為樂,才能安定
天下。至於弱者或小國,雖然欠缺雄厚的條件,難免要受制於大國,
如台灣之於中國、美國、日本;但只要有審時處勢、臨機應變的智慧
,懂得敬畏天理,以不卑不亢的態度因應,仍然可以遊走在夾縫之間
,保持國家的尊嚴與獨立自主。反過來說,如果大國成天想著算計、
吞併小國,小國為了愛面子或求生存,時常衝撞或屈從大國,天下就
無法安寧。有理才能行遍天下。
齊王聽了孟子的解說非常讚嘆,但長久累積的思想與行為習慣很難改
變,這習慣就是渴求「贏」的快感,且認為一定要透過打倒別人的方
式才能達成,故說「寡人好勇」。孟子並未否定齊王之勇,因為勇氣
和大小強弱一樣是中性的,無絕對的好壞,須靠人善加引導。所以孟
子將「勇」分成兩種:一是血氣之勇,只知道爭強好勝、逞兇鬥狠,
順從情緒、欲望而行動,這是低層次的勇。一是義理之勇,這是周文
王、周武王的勇,他們不會輕易被激怒,因一時衝動而發起戰爭;即
使發起戰爭,也不是為了追求光榮感、勝利感。一定是有違背良心、
不合道義的事發生,令他們感到羞愧不安,如密人侵略別國、紂王暴
虐獨裁,為了告慰民心、承擔起上天賦予的責任,才會使用武力,其
目的在除暴安良,讓百姓安居樂業,這是高層次的勇。如果有周文王
、周武王的仁心與智慧,一定會獲得人民的衷心擁護,天下又哪裡敢
不服從呢?由此可見,一味講求權謀與武力是沒用的,回歸心性、道
義等基本面,才是真正的勝利。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