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gwa03.blog.sohu.com/114682526.html?act=1247839335271
復旦歷史學教授朱維錚:于丹根本不懂《論語》
2009-04-19 15:40 閱讀(2240)評論(70)
阿寶按:古往今來,論注《論語》的書,真是汗牛充棟,數不勝數,今天,當于丹登上百
家講壇大講她的《論語》心得,儼然成了一位文化明星,有好評同時也有不少質疑, 讀
書心得,人人都有,既然發表,任人評說,阿寶剛看見一篇復旦歷史學教授朱維錚的訪
談錄,對于丹的讀《論語》心得提出了批評,讓我們來看看..........
于丹根本不懂《論語》
復旦歷史學教授朱維錚——
于丹在百家講壇說《論語》,以驚人速度成為文化明星。一個人是否具備向大眾講
解《論語》的資格,這個問題最好拋給專家。關于孔子的形象和地位的變遷,復旦大學
歷史系教授、著名歷史學家朱維錚先生有過精彩文章。朱先生還和蔡尚思先生合著過一
本《孔子思想體系》,曾經產生巨大反響。由他來判斷于丹心得的成色,應該是合適的
。
關于孔子,哪有什么原典!
問:向大眾普及經典本是好事,問題是,這里有沒有一個資格的問題?什么樣的人
有資格向大眾說《論語》說孔子?
朱維錚(以下稱朱):歷史文化的傳播從來是有層次的。作為研究者,一是文本的
清理,二是歷史事實的清理,譬如孔子活了73年,他這73年是怎么一回事。
問:對于可靠史料之外的那些屬于推測、闡發的部分,先生有什么原則?
朱:原則就是,“無征不信”,“孤證不足為據”。我一輩子相信兩句話:真理是
由爭論確立的;歷史的事實是由矛盾的陳述中間清理出來的(馬克思給恩格斯的信件)。
問:孔子距今兩千多年了,先生長期研究孔子,請講一講《論語》的形成史和解釋
史。
朱:從公元前五世紀中葉到公元前二世紀中后期(西漢景、武之際),《論語》的原
始結集本在文獻中一直不見蹤影,直到公元前二世紀,漢武帝時代,它才重新露面,變
成一部很時髦的書,解釋者起碼有三個學派:“魯論”、“齊論”和“古論”;到了公
元一世紀東漢時期,又形成一種通學派,對《論語》的文本、句逗、分章、結構、詮釋
等等進行研究。
我們現在讀到的《論語》的本子(注:今本《論語》,據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本
統計,白話文12000字),不是孔子的弟子或再傳弟子編訂的,也不是稍后些的人根據不
同版本編訂結集的。今天我們讀到的本子經過了兩次大的改造,一個是西漢后期,漢成
帝的老師張禹編定的《張侯論》,有21篇;又過了200年光景,到了公元二世紀中期,有
一個博學而影響很大的鄭玄(字康成,中國第一位經學大師),他以《張侯論》為底本,
根據不同版本進行點校,就是“我認為這里該用這個字、該這么分章”,他把《論語》
的今本給定下來了,而且兩漢間對《論語》不同解釋的結集,也是他。鄭玄死后不到一
百年,何晏把鄭玄的本子及其反對派的意見編成了《論語集解》。何晏后,南北朝時代
,有一個叫皇侃的,受了佛教的影響,編了一個《義疏》的本子。到了公元八九世紀,
唐代的韓愈、柳宗元有點像原教旨主義,他們對鄭玄、何晏的本子都持懷疑態度,要回
到原典。
問:他們找到原典了嗎?
朱:哪里有什么原典!鄭玄的時代距離孔子生活的年代已經600年了。我講這個結集
的歷史,是想說明,隔了這么遙遠,又有這么多人物出場,即使其中“子曰”全部可信
,拿它作為唯一依據將孔子捧上天或按下地,都是令人驚異的。
梁啟超先生早在1920年就說過:自漢以來,圍繞著孔子的今古之爭、正學異端之爭
、考據性理之爭從來沒有停過,因而孔子漸漸變為董仲舒、何休,變為馬融、鄭玄,變
為韓愈、歐陽修,變為程頤、朱熹,變為陸九淵、王守仁,變為顧炎武、戴震。而我的
老師周予同先生說過,這話“頗能痛快地指斥數千年來學術冒牌失真的弊病”。
孔子是私生子有史為證”
問:孔子到底是個什么樣的人呢?
朱:我與蔡尚思先生合著的《孔子思想體系》1982年出版后,曾經引起過學術界爭議
,當時有人說要逐字逐句地批判。
問:為什么?
朱:他們最反感的可能是我考證了孔子的出身,我說第一,孔子是私生子。孔子的
出生不是我說的,是司馬遷和鄭玄說的,關于孔子的第一部傳記是《史記》里的《孔子
世家》。
問:原文是怎么說的?
朱:“野合而生”。當然后來也出現一些傳說,譬如有座尼山,夫婦倆沒孩子,去
尼山禱告后懷了孕。根據司馬遷的說法:孔子出生時,他的父親70歲,母親17歲,他的
父親是個武士;生下孔子后,她的母親就遠離他父親的家族,住到一個非常貧困的地方
,而且終身不告訴他父親是誰,父親死后也不告訴他墳墓在哪里。直到母親去世,孔子
15歲時,一個多嘴的鄰居、一位車夫的母親才告訴孔子,他的父親是個武士,墳墓在哪
里。孔子聽了很高興,因為他本來是個“賤人”,就是平民。孔子自己承認:“吾少也
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孟子也說,孔子小時候很“賤”(出身低微),
替人看過牛羊、管過倉庫;另外孔子可能還當過吹鼓手,今天儒家流傳下來的喪禮是最
繁重的部分。
于是說我侮辱了中華民族的圣人。我說,第一,那時候還沒有中華民族;第二,誰
是圣人?歷朝歷代皇帝都自封為圣人,所謂“今圣”,與“先圣”相對應;第三,我沒
有侮辱他,我只是根據可以獲知的史料講了一個事實。
問:司馬遷依據的是哪些史料呢?
朱:司馬遷對商朝的世系記載得非常詳盡,如《殷本紀》,他沒有經歷過那個年代
,但誰做皇帝,從哪一年到哪一年,都記得清清楚楚。1930年代的疑古學派于是懷疑:
你是怎么知道的?真是這樣嗎?學界普遍越來越傾向于認為這是司馬遷編造的,差不多
就在快要蓋棺定論的時候,在河南安陽發現殷墟,出土了大量甲骨文;而清末甲骨文研
究開始盛行,此前王國維等人已經通過甲骨文研究發現司馬遷說的是對的,而殷墟的甲
骨文又提供了證據。王國維寫過一篇《殷代先公先王考》,即證明甲骨文所述與《史記
》非常相合。而我們到現在也不清楚,司馬遷是怎么知道的。他曾經到過孔子的家鄉,
這一點是肯定的。
司馬遷對孔子是極其尊崇的。《史記》里,記載帝王的叫做本紀,記載諸侯的叫世
家,其他的叫列傳。他把孔子列入世家,可孔子沒有封過侯,雖然后來在魯國被尊為“
國老”,漢人稱其為“素王”,但他一生的最高職位是做過3個月魯國的司寇,魯迅把這
個職位比作日本的警察總監。司馬遷等于給了孔子破格的待遇——史學家為什么不質疑
這個呢?我有點奇怪。
“于丹不知《論語》為何物”
問:《孔子思想體系》一書附錄二《孔子和歷代孔子崇拜者的關系問題》令人印
象深刻,歷史上關于孔子的很多反反復復、奇奇怪怪的事情都講透了。
朱:周予同先生1926年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僵尸的出祟》,因為當時北洋軍閥政府
強迫各級學校讀經,給他穿上古衣冠;后來蔣介石政府反共,搞“新生活運動”,又給
孔子穿上中山裝。
我看于丹的書,劈頭就講“天地人之道”,借北宋權相趙普的話“半部《論語》治
天下”宣稱《論語》仍可作為“治國之本”。姑且不談趙普有沒有說過這話,即使相信
宋人筆記,趙普也是為了辯護自己不讀書,向宋太宗說他平生只讀一部《論語》:“昔
以其半輔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輔陛下致太平”。他死后兩百多年,元朝有出雜劇,
便將傳說中趙普此語渲染成“以半部《論語》治天下”。看來于丹比趙普更不讀書,非
但不知《論語》文本為何物,而且連傳說中趙普所謂的將讀《論語》的心得分成兩半獻
給兩個皇帝的出處也鬧不清,居然在中央電視臺宣講“什么叫‘半部《論語》治天下’
?有時候學一個字兩個字,就夠用一輩子了。”
我翻她的書,看到這段話,不禁吃驚,因為立刻想起當年林彪推銷《毛主席語錄》
,大講他選出的毛澤東語錄,“一句頂一萬句”;還有那個捧江青起家的康生,也跟著
林彪宣稱,偉大領袖只用“一句話”,“就把全國人民動員起來了”。我非常納悶:你
于丹推崇趙普的話,是你的自由;央視請你宣講《論語》,你把經元曲渲染過的趙普的
話當作史實,拔高為“治國之本”,也可自稱“于丹心得”。但有沒有意識到,自己對
“半部《論語》治天下”的價值判斷,為什么同“一句頂一萬句”之類說法思路如此相
似呢?易中天為《于丹〈論語〉心得》作序,贊美她講述了“人民的孔子,也是永遠的
孔子”,這說法實事求是嗎?
問:孔孟之道在歷史上如何變遷的?
朱:中國所謂的“道”,也有幾次大的變化。我們所說的儒術,最初指的是“周公
之術”,在西漢,孔子只是周公的一個昭述者;到了百年后的漢成帝,才開始給孔子封
號,但周公位居“先圣”,而孔子只是“先師”。孔子本人對周公也非常崇拜的,他說
“吾從周”,常在夢中跟周公對話,晚年有段時間周公不來入夢,他就非常擔心,“我
要完了吧?”沒過多久他就死了。
到何晏的《集解》時,他提倡的其實是“周孔之道”,是當時統治階級的意識形態
。嵇康為什么被殺?罪名是“非湯武而薄周孔”,魯迅就說,嵇康當時非死不可。
一直到唐太宗時代,周公被趕出太學,孔子升為先圣,老實聽話的弟子顏回被奉為
先師。為什么呢?有個故事叫“周公負成王”:成王年幼,周公背著他攝政,唐太宗就
怕臣民學周公生野心,讓太子成傀儡,所以此時出現的就是“孔顏之道”。
到了公元十一世紀,孟子地位上升。是王安石將孟子供進廟堂,他實行教育改革,
將所謂儒家經典重新注釋,他自己注了《周禮》,叫他的兒子注的《詩經》,他的一個
助手呂惠卿注的《尚書》,所謂《三經新義》,成為科舉考試的藍本。后來宋儒朱熹等
人反對的,就是這個《三經新義》。孔孟之道成為統治階級承認的一個意識形態,應該
是從十一世紀王安石變法之后開始的。
所以,講孔子、講《論語》,不能離開這些東西,否則你怎么講?我們現在一些自
稱學者的人,連一些最基本的常識都沒有。
“歷史和市場結合,定是另一種形式的扭曲”
問:我們現在回到《于丹〈論語〉心得》,您覺得確如序(易中天作)中所說,
能讓孔子他老人家“在千古之前緘默地微笑著,注視著我們仍然在他的言論中受益”嗎
?
朱:別的我不想作評,只是有一點,他們說“我們是大眾普及,不需要說出觀點的
來歷”,我想,屬于他們本人的東西大概是很少很少的。
布道也好,一家之言也好,你在公共平臺上必須說清出處。我讓學生找了一本來看
,它有心得二字,那應該是自己閱讀所得,但我看了一下,沒有一句“得”是她自己的
,而且我很吃驚的是,全書引用了他人的觀點,卻沒有出現一個20世紀人的名字。這個
我以為是非常不好的,因為我可以指出,她引的這段解釋是誰的,那段又是誰的,包括
她引了魯迅的話,都不提魯迅的名字,而旁邊都寫著“于丹心得”。
問:即便是轉手販賣二手三手的東西,做嚼飯哺人的工作,是不是也需要一點資
格?
朱:她講的那個《論語》,用的一些基本概念,都說明她不懂《論語》。譬如,她
說這個人那個人的名字,我們知道,古人的名和字完全是不同的,名什么、字什么;對
孔子弟子的一些東西,基本屬于無知;還有《論語》的分章,朱熹的《論語集注》是分
514章,清朝考據孔子的有172家,他們又重新分了,我們現在基本上可以分清每一章是
什么時候的,哪些可能是后人加進去的。我看了于丹,唉,她連傳統的分章也沒有搞清
,把兩個不同時期的章節混作一章,我就知道,這個人連常識也沒有,從來沒有人這樣
分過章。
我也不知道她用的是哪個本子。我本來以為她起碼看過解放以后影響比較大的叔侄
二人關于《論語》的注解:楊樹達教授的《論語疏證》和他侄兒楊伯峻的《論語譯注》
。楊樹達解放前做過中央研究院第一屆的院士,解放后做過科學院社會學科的學部委員
,曾做過毛澤東的老師;楊伯峻那個注釋講得很通俗,一般的人想了解《論語》,可以
拿一本楊伯峻看一看。我覺得于丹連楊伯峻都沒有好好看過。
問:面對下課之聲,于丹也有態度:除非我有硬傷。您覺得她講的有硬傷嗎?
朱:用我朋友的話吧,她的書他也仔細看了,他說:“她書里講別的話我都同意,
就是講《論語》的部分我不同意。”
問:網民中有一種意見,面對經典,人人有發言權,我們不能剝奪于丹對《論
語》與《莊子》的解讀權。
朱:把歷史和市場化結合起來講,我以為一定會是另一種形式的扭曲。但我覺得學
者需要具備的一種重要的素質,就是伏爾泰說的那句話:我不同意你所說的每一個字,
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當然,你也不能妨礙他人批評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