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YangWenli (半退隱中)》之銘言:
: 近來香港爆發了「反對立法將逃犯送往中國」的抗議運動,認為
: 這項法律有侵犯人民自由的疑慮。我對此運動是抱持同情的態度,從
: 西方民主政治的觀點來看,人民有「免於恐懼」的自由,這是從六十
: 分以下的生存層次立論。從儒家思想的觀點來看,自由也是道德成立
: 的先決條件,這是從六十分以上的價值層次立論。
: 儒家在歷史上常被統治者濫用,導致許多人對儒家有誤解,以為
: 儒家是上位者對下位者灌輸「忠君愛國」、「孝順父母」的思想以方
: 便管理,限縮個人的自由。其實從孔孟來看並非如此,孔孟的道德是
: 起於心靈自覺,孔子說:「我欲仁,斯仁至矣。」孟子也說:「可欲
: 之謂善。」基於自由意願,「我欲」且「可欲」的才是道德,並非來
: 自外在威權的灌輸和要求。道德起於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心,
: 如果基於個人良心判斷,認為政府的做法不合理,當然可以提出抗議。
我朋友給我你fb的連結,也是這篇,我一看這不就是這帳號嗎?
我看到這篇我有個想法,一個社會系大二大三學生來寫都比這篇好
社會學是專章在討論,台大社會系何明修教授更是專門研究這東西的老師
大一社會系必修課社會學一定會用到的教科書<<社會學與台灣社會>>就有寫到這東西
社會運動有以下五大理論模型:
1.資源動員論(Resource Mobilization Theory)(John D.McCarthy;Mayer N.ZALD)、
2.戴維斯相對剝奪論(Relative Deprivation Theory)(James Davis)、
3.政治過程論(PoliticalProcess Theory)(Charles Tilly;D.McAdam)、
4.新社會運動論(New Social movement Theories)、
5.社會建構論(Social Constructionalist)(Alberto Melucci)
以及四大構成要素:
1. 文化構框:透過社運建構出一套文化意義,聚焦與持續凝聚為特定文化價值的主張。
2. 動員結構:如何突破原先不關心社會議題的民眾圈支持。
3. 抗爭劇碼:如何提高或強化訴求的張力藉此吸引社會大眾的關注。
4. 政治機會:透過與政治圈的合作達成訴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