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關懷的核心問題是道德實踐,但對於什麼是道德,歷代儒者
也有各自的看法。就孟子來說,「義利之辨」是非常清楚的,合乎良
心才是善。船山當然贊同義利之辨,但良心不是抽象、掛空的存在,
一定是關連到整個生活情境、資源的生產和分配、歷史社會文化脈絡
等,做整體的斟酌權衡,才能夠對當下這一刻「該怎麼做」提出具體
解答。如果將良心從情境、脈絡當中抽離出來,單就良心本身做察識
思辨,雖然不能說毫無意義,但恐怕會流於空洞,不知如何實踐。
善不善也不是古人說了算。古代訂定的規範固然有其合理性,是
順應當時的需要而產生。但船山說:「有即事以窮理,無立理以限事
。」不應該將古人的說法當成絕對標準,應該審時度勢,把握古人立
法的精神,再配合現代情境做靈活調整。船山並未否定良心,只是關
注的焦點從良心本身,轉移到良心如何發用的問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