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儒家的流派當中,程朱理學對人的個性比較壓抑,因為理學主
張「存天理去人欲」,天理是外在的、客觀的法則,道德實踐是通過
認識天理來調整自身的行為,在政治、社會上強調服從群體的規範,
不重視個人自由。
相較之下,陸王心學更重視個人的自主性,心學主張「心即理」
,道理不是外加的,而是從良知當中呈現的,每個人對是非善惡可以
有自己的判斷,未必要依照古代聖賢或群體的說法,和理學相比靈活
許多。
良知不等於個性,良知是人人相同的,每個人的個性卻是千差萬
別。心學可能產生的問題是良知跟個性混淆,以為自己的想法或行動
出於良知,殊不知只是一己的偏見。心學的進一步發展應該是:一方
面充分肯定人的個性,鼓勵多元化的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使社會充
滿活力。另一方面也要以人人共通的良知為基礎,讓不同的想法可以
相互對話,通過討論修正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