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社論-永久和平的道路仍然漫長

作者: inebriety (酩酊)   2014-06-29 07:38:19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629000752-260109
張志軍結束訪台行,這次訪問有3個層次的重大意義:歷史的證明、民共的破冰、和平的
定錨。
首先看「歷史的證明」。我們可以暫借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兩句話,來檢視馬英九總統上任
6年來,兩岸交流發展對人心造成的改變有多大?「我們不歡迎他,不希望他來。」這是6
年前大陸海協會長陳雲林來台時,蔡英文說的話。她認為陳雲林訪台會傷害台灣主權,民
進黨號召圍城,曾爆發嚴重的流血衝突。
「希望兩岸能交流,增進對彼此的瞭解,也不排斥互訪。」6年後,蔡英文態度天差地別
。她肯定張志軍來台,可以增加彼此瞭解,更進一步遞出橄欖枝,表達她願意「互訪」。
不但不再號召圍城,還大表歡迎,甚至主動拋出願見張志軍的訊息。
蔡英文變了嗎?不是,是台灣社會改變了,對兩岸交流、重要人士互訪,已經能用更成熟
、理性的心去看待,主流民意明顯選邊,民眾樂見理性交流增加互信,以實現永久和平與
穩定的兩岸關係,民進黨不得不改變。
這也可以從旺旺中時最近公布的民調看出,35%的台灣民眾歡迎張志軍來台,高於不樂見
張志軍訪台的24%。但不管樂不樂見張志軍訪台,51%的受訪者表示張志軍回訪,應該表示
歡迎,並且以禮相待。
這就是張志軍來台第一個劃時代的歷史意義,這是一個歷史的證明,證明台灣期待兩岸和
平交流的主流民意確然存在,這個主流民意會超越政治領袖的個人意志,在主流民意的大
潮中,就算是鐵鑄的大山,也得長腳轉彎。
第二個意義是「民共的破冰」。雖然張志軍此行並沒有實現蔡張會,但張志軍以其官方身
分,拜訪民進黨籍高雄市長陳菊,代表民共關係向前推進的一步。大陸方面,不再以國民
黨為唯一交往對象。畢竟,在台灣的民主政治邏輯中,執政黨有可能輪替,但兩岸關係卻
不容倒退。如何和一個長期反中的政黨交往,是大陸方面的重要功課。
另一方面,張志軍訪台,民進黨的反中策略也有所改變,從「皮硬骨硬」的反中鐵板,至
少向著「皮軟骨硬」的方向發展。除了前文所提及蔡英文態度的轉變之外,綠營也採取了
「分流策略」。由獨派團體、島國青年擔綱抗議先鋒,民進黨不再站到反張志軍來台的前
線,以營造民共之間和解的氛圍。不管這是民進黨策略性的權宜之計,還是真心的想走出
「暴力反中」、「無能處理兩岸關係」的社會印象,對兩岸關係的發展來說,都是一種進
步。
第三個意義則是「和平的定錨」。歷史是連鎖的循環,善意會累積善意,同樣的惡意也會
累積惡意。如何不斷的創造善意循環,避免陷入惡意循環,以鞏固和平,這就是兩岸間的
共同功課。
不管是今年2月陸委會主委王郁琦訪問大陸,或者這一次張志軍回訪台灣,都意謂在天秤
的善意一側,兩岸多加了砝碼,從這一點來看,張志軍來台,本身就有重要意義。
張志軍身為大陸主管兩岸事務的官員,親自訪台,可增加對台灣的認識,也有助於其決策
思考。只要善意不斷的累積,兩岸的和平有一天就會出現定錨效應,和平之錨會愈紮愈穩

這個和平定錨的意義,也為國際社會所重視。張志軍訪台,美國國務院亞太助理國務卿羅
素表示,美方歡迎推進兩岸關係,雙方人民都能接受的所有步驟。而今年4月,在王郁琦
訪問大陸後,羅素更曾表示,對中華民國政府兩岸政策高度肯定,認為「王張會」是歷史
性的里程碑。同時強調,美國歡迎並讚賞馬總統任內兩岸關係的驚人進展。美國的態度,
也是世界各國對兩岸關係的一貫態度,用簡單白話來說,就是樂見兩岸和平。
今年2月,陸委會主委王郁琦訪問中國大陸,張志軍說:「破解兩岸難題需要有點想像力
」。王郁琦則妙回了:「不但需要想像力,還要有決心。」張志軍訪問台灣,各界都在關
心,會讓兩岸關係增加多大的想像空間?而下一個問題是,想像力有沒有可能化為解決兩
岸難題的行動力,照射出兩岸關係另一道機會的曙光?
兩岸關係必須放在東亞地緣政治架構下觀察,不能諱言,台灣正處在美日與中國大陸權力
競合最敏感的前緣,而台灣內部依然存在反中與台獨勢力,兩岸永久和平的道路依然漫長
,兩岸關係另一道機會曙光的照射,需要兩岸中國人更大的智慧與決心。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