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歷年直選數據對比
議席 選票
年份 泛民 非泛民 泛民 民建聯及盟友、立場接近者,含自由黨
1991年 17 1
1995年 17 3 63% 34%(回歸前彭定康更改功能界別選舉設計)
1998年 15 5 66% 30%
2000年 16 8 60% 34%
2004年 18 12 61% 37%(自由黨做泛民主派立場表演得2席,票5%)
2008年 19 11 60% 40%
2012年 18 17 56% 42%
不分區直選功能界別中5席
2012年 3 2 51% 45%
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香港立法會有不同的組成部分
其中比較受人關注的叫做“分區直選”,也就是市民分區域“一人一票”選出的議席
另外還有“功能界別”,以及前兩屆立法會特有的“選舉委員會”
這些議席屬于間接選舉,而且投票權局限于“小圈子”,例如,注冊醫生選注冊醫生
選舉委員會都是黨的人,功能界別方面也絕大部分都是黨的人
只有教育、法律、社工長期被泛民主派把持,還有醫生、護士、會計、IT偶爾反復
這幾個界別有個共同點是,選民基數相對較大,不過工程師和測量師有相反的取向
回歸前
1991年,首次安排直選議席18席,功能界別21席,委任17席,官員3席,加港督
直選分9個選區,每票可選2席,實際相當于單議席單票制
泛民主派取得17席,民建聯及各種準同盟未取得議席,原住民勢力得1席
1995年,直選20席,區議員間選10席,功能界別新增9個類直選議席至30席
分區直選中,泛民主派取得17席,民建聯2席,自由黨1席
區議員間選中,泛民主派取得4席,民建聯及盟友取得6席
傳統功能界別中,泛民主派5席,律師、教育、社工、護士、市政局
功能組別新九組中,泛民主派5席,漁農、紡織、制造、新金融服務、公共服務
自古以來,這是唯一一次泛民主派在總數上過半,31席
由于新九組及其他一些原因,1995立法局被視為不符合基本法規定
中國于是組建臨時立法會,并成功邀請到原立法局33名議員(泛民主派4人)參加
1998年,特區首次立法會選舉,分區直選共20席,選舉委員會10席,功能界別30席
在分區直選中,泛民主派取得15席,民建聯取得5席,比例是3:1,自由黨0席
由于分區直選和選舉委員會要一起投票,所以,選舉委員會加上民建聯,仍有15:15
功能界別中,泛民主派5席,教育、法律、社工、護士、IT
2000年,分區直選共24席,選舉委員會6席,功能界別30席
在分區直選中,泛民主派憑選舉取得16席,民建聯選舉取得8席,比例是2:1
民建聯有1席因為丑聞而放棄,加上選舉委員會6席,仍不足半數,比例變成17:13
功能界別中,泛民主派取得5席,教育、法律、社工、護士、IT
但醫生界別當選議員的立場很接近泛民主派
2004年,分區直選共30席,功能界別30席
在分區直選中,泛民主派取得18席,民建聯及同盟取得9席,比例是2:1
另外3席是自由黨和范徐麗泰,一般也被視為和民建聯一伙,若加上比例是3:2
后來民建聯議員馬力在任內病逝,補選接任人是陳方安生,比例變成19:11,接近2:1
若包括失利參選人,泛民主派共取得60%選票,民建聯及同盟、立場接近者共得37%
在功能界別中,泛民主派取得7席,教育、法律、社工、醫生、護士、會計、IT
需要注意一點,
2003年的時候自由黨反對政府就基本法23條立法,這屬于泛民主派的立場
這件事情讓自由黨民望急升,得以走出功能界別在直選議席上奪取席位
2008年,分區直選30席,功能界別30席
在分區直選中,泛民主派取得19席,民建聯及同盟9席,比例是2:1
另有兩席由立場接近民建聯的獨立候選人取得,合計比例19:11,和上屆相似
雙方得票總數,泛民主派取得60%選票,民建聯這邊取得40%
在功能界別中,泛民主派取得5席,教育、法律、社工、護士
而醫生界別當選議員的立場很接近泛民主派
自由黨2003年泛民主派立場的光環褪色,在直選議席全軍覆沒,縮回功能界別
2012年,分區直選35席,傳統功能界別30席,功能界別新增接近全民直選的5席
在分區直選中,泛民主派取得18席,民建聯和立場接近者取得17席,比例接近1:1
雙方得票總數,泛民主派取得56%選票,民建聯和立場接近者取得42%
傳統功能界別中,泛民主派取得6席,教育、法律、社工、會計、護士、IT
而醫生界別當選議員的立場很接近泛民主派
功能界別新增5席的選舉方式接近不分區立委,由幾乎全港選民不分區直接選出
泛民主派取得3席,51%選票;民建聯及盟友2席,45%選票;批評泛民的第三方取得4%
這次自由黨并沒有像2003年一樣做泛民主派立場的表演,也在分區直選取得1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