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數百示威者圍攻《蘋果日報》
http://graphics8.nytimes.com/images/2014/10/16/world/16sino-apple/16sino-apple-articleLarge.jpg
周三夜裡,示威者聚集在壹傳媒印刷廠外。壹傳媒是《蘋果日報》發行商。
http://graphics8.nytimes.com/images/2014/10/16/blogs/16sino-apple02/16sino-apple02-articleInline.jpg
反黎智英示威者周四下午在香港廉政公署門前遊行。
周四凌晨,在香港外圍邊緣堆鎮區的一座工業園內,大約100名男女老少悄無聲息地坐在
人行道上。
在一個穿着白色馬球衫、手拿一隻擴音器的敦實男子指揮下,他們慢吞吞地站了起來,顯
得很吃力,彷彿是從教堂的長椅上起立。那名男子面對着聚集在此地的一小群記者;擋在
中間的是一排香港警察和一隊尼日利亞籍保安。他舉起擴音器:
穿白色馬球衫的男人:「黎智英是走狗!」
眾人:「黎智英是走狗!」
男人:「蘋果倒,香港好!」
眾人:「蘋果倒,香港好!「
男人:「打倒黎智英!」
眾人:「打倒黎智英!」
這是連續第四晚有抗議者在《蘋果日報》總部大樓——以及印刷廠——外聚集,這家毫不
掩飾親民主立場的報紙,一直是執掌香港的建制派勢力的眼中釘。北京的中央政府對它也
惡語相向。基於1997年英國將香港主權歸還給中國時簽訂的協議,香港擁有中國大陸聞所
未聞的公民自由,其中包括媒體自由,因此北京不得不容忍《蘋果日報》的存在,也要容
忍它的那位直言不諱的創始人黎智英的政治行動主義。
同時這座城市也有集會的自由,反蘋果日報人士的組織者利用了這一點,籌划了他們的抗
議活動,和在市中心的親民主人士靜坐示威同時進行。在周日,抗議的第一個晚上,他們
封堵了正離開園區的蘋果日報遞送卡車,造成報紙的發行被延遲了數小時,同在該廠印刷
的《國際紐約時報》(International New York Times)也被殃及。
而後蘋果日報獲取了法庭禁制令,以阻止抗議者攔截卡車。周四早上,在人行道上可以看
到散落的一頁頁禁制令。路邊有一塊標語牌,上面用大大的中文字寫着:「肥佬黎絕子絕
孫」。
到了周四凌晨1點,遞送卡車已經駛離園區,報紙正在送往報攤的路上。抗議者在蘋果日
報大門對面的一條小巷裡舉行示威活動,給隔壁的日立(Hitachi)電梯分公司造成了很大
妨礙。
《紐約時報》一位女發言人在本文刊出時尚未回應置評請求。
《蘋果日報》母公司壹傳媒(Next Media Limited)高管馬克·西蒙(Mark Simon)稱這些活
動的源頭是中共,其目的是讓香港獨立媒體「慢慢失血」。
「這讓我們在記者眼中更有吸引力,但這加劇了日常運營的困難,而目的就是要這樣,」
西蒙在一次電話採訪中說。「目的是要把我們孤立。目的是把人們驅趕開。」
中國的國有企業不會在《蘋果日報》上做廣告,去年滙豐銀行(HSBC)和渣打銀行
(Standard Chartered)這兩家英國大銀行也從壹傳媒全平台撤下了廣告。西蒙說這是因為
中國政府在香港的聯絡辦公室在施加壓力。銀行方面稱,它們的這個決定是出於商業考慮
。
本月,一家大陸在線刊物發表了一篇報道,對一篇關於《蘋果日報》創始人的文章的邏輯
提出了質疑,並因此被關停一周。據另一家本地報紙《南華早報》(South China
Morning Post)的報道,那篇發表在中國官方媒體上的文章聲稱,黎智英在9月28日靜坐抗
議活動開始前,通過做空香港股票獲得了巨額利潤。八月,一家與蘋果日報競爭的報紙發
佈了一份黎智英的假訃告,稱他死於艾滋病和癌症。
黎智英1948年出生於中國南部的廣東省,12歲來到香港,靠經營服裝零售以及在香港和台
灣的媒體獲得了財富。他和蘋果日報都明確支持名為佔領中環(Occupy Central)的抗議運
動。該運動一年多前就已經開始籌備,組織者稱如果中國的立法機關不允許香港選民在
2017年的選舉中擁有真正的選擇權,他們就要在香港的中環金融區舉行靜坐抗議。六月,
佔中團體主辦的一次有70多萬人投票的公投活動得到了黎智英的資金支持。
黎智英還親身加入到抗議者的行列,抗議者已經在香港政府總部大樓附近的一條10車道馬
路上建起了一座帳篷城寨。
周四早上,示威人群中揚起一陣喜悅之情。一個穿着白色T恤的女人穿過人群,告訴他們
可以去路邊建起的一座物資站「拿一些食物和飲料」。一個街區外,沿路停着70輛的士,
準備將抗議者們接走。反黎智英抗議活動一直到當天晚些時候還在進行,數百名示威者—
—其中至少有一個人是由一個印度尼西亞女傭陪同前來——在香港反腐敗機構門口集會,
譴責黎智英的一筆已經招致調查的政治捐款。其中一張招貼畫上稱黎智英是「走狗賣國賊
」。
傅才德(Michael Forsythe)是《紐約時報》記者。
Keith Bradsher對本文有報道貢獻。
http://cn.nytimes.com/china/20141017/c17appledaily/zh-h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