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chinese-news-51171901
林祖偉/BBC 中文
https://i.imgur.com/mq5amij.jpg
沈旭暉辦公桌上有一個行事曆,上面寫上「生於香港的無奈」。
國際關係學者沈旭暉是香港少有擁有20多萬臉書粉絲的「網紅學者」,他身兼多職,是大
學教授、報章專欄作家,當過商界的國際副總裁,也成立公司作諮詢、研究、交流等工作
。
「反送中」風波前,他是「中間派」的代表,以年輕學者的身份,得到政治光譜左中右的
認同;在這場運動中,他成為一個「和理非」、支持雙普選的學者。
他在多家報章撰文、接受國際媒體採訪,分享對香港示威的看法。他的公司以大數據方式
研究示威者經常使用的「連登討論區」,曾舉辦研討會邀請不同學者分析「黃色經濟圈」
。他用鋼琴彈奏被視為示威者歌曲的《願榮光歸香港》並上載到互聯網,可算是一種政治
「出櫃」宣言。
「以前我挺一國兩制」
沈旭暉一直堅持以評論國際事務為主,但在「反送中」爭議中,他更常評論香港的風波,
轉折點是7月21日發生元朗白衣人事件。
當天晚上,一群白衣人在地鐵站持棍傷人,但警方延後30多分鐘才到場。沈旭暉見到認識
的人在現場被打, 他與一些溫和派學者,把事件稱為「恐怖襲擊」。
而他的中學「皇仁書院」師兄、立法會議員何君堯,與白衣人握手而備受批評。皇仁書院
一眾校友發起登報聯署批評何君堯,很少參與聯署的沈旭暉也有留名。
「相當震撼,香港竟然變成這樣,那晚發生的事情,是我們成長的香港,常理之外發生的
事情,」他說,「傳統上香港人不是很政治,都是很理智,但過去發生的事情,每個人都
覺得到了一個不能回頭的點,當你情感被勾起,你會發覺對此地充滿感情,開始思考自己
可以做什麼。」
https://i.imgur.com/qavMP6t.jpg
元朗白衣人襲擊途人後的這一幕引發了爭議。(Reuters)
「過去六個月發生的事情,都超越了我們很多人的底線,很多原本不關心政治、或比較少
行動的朋友,都在這場運動以不同身份積極參與。」
他認為,一般國家面對這種群眾示威,都會透過官員下台及調查機制去疏導民怨,但港府
立場強硬,令整個運動持續多時,亦讓大家看到「一國兩制」急速被蠶食,不單是「看得
見的警暴」,還包括商業機構受到壓力,員工、老師、普通人言論自由受到打壓,這是一
種「白色恐怖」。
他曾經撰文形容一國兩制分為1.0、2.0、3.0的階段,主權移交初期,北京比較放手的1.0
階段,到後來明顯影響香港內政,加強提倡國民身份認同的2.0,發展到一國兩制3.0,警
察具高度爭議性、疑有政治考量的執法、各行各業出現政治審查、甚至有疑似「黑社會」
介入政治議題等等。
他說,自己身邊的人都是「離地中產」的專業人士,以往甚少參與政治,但目前香港社會
出現「白色恐怖」的氣氛,市民不敢隨便就政治表態,擔心會影響工作等等。
「對比起警暴、無民主、無樓住,這嚴重一百倍,這不是下一代可以生活的地方,」他說
。
他相信這場運動發展至今,很多人除了爭取「五大訴求」,也是希望「一國兩制」不要再
退下去,能夠回到主權移交初期般,中國政府比較放手的階段。
「以前沒有人會知道誰是中聯辦主任,一般人不會記得他的名字,那時是挺真的一國兩制
,而那時沒有人談港獨,也沒有人會說外國勢力……2008年北京奧運,香港人對中國人身
份認同創新高,《蘋果日報》頭條是『我們嬴了』,2009年我是去中國國慶60週年的代表
團團員,我當時沒有包袱,覺得很開心。」
作為國際關係學者,沈旭暉過往經常對外強調,自己是全球公民,希望擁有遊走國際的能
力,也能用國際視野看待本土問題。
這場運動強化了香港人的身份認同,他自己也感覺到自己對這片土地的情感,「我不希望
中國和香港利益有衝突,我會先盡力讓兩者利益可以走在同一線上,但如果真的有衝突,
我會站在香港人那邊。」
學者與政府的關係
沈旭暉說,以往政府尊重學者的意見,在發表重大政策前會有一些閉門會議,邀請學者或
專業人士去「試水溫」,但現在這個渠道已不復存在,政府聽到的意見不像以前多元。
「《逃犯條例》就是一個好例子,它有諮詢過什麼人?應該找一些懂商界、懂國際關係的
人、熟悉內地的學者或是一些民意的代表,其實不難預先知道會有這麼大的反應,這反映
制度有問題,學者本身是有功能,可以作出預警。」
他又舉例,香港的一名官員近期高調批評國際權威醫學期刊《刺針》有關催淚彈的文章,
「這在學者眼中是不可想象的,你可以不認同該份報告,你便寫一篇同樣水平的文章反駁
,但你現在是用官威去壓他。」
特首林鄭月娥提出成立「獨立檢討委員會」,希望檢討事件的來龍去脈,但示威者要求更
全面、具有法定效力的「獨立調查委員會」。
沈旭暉獲邀加入檢討委員會,但他拒絶加入,原因是不覺得能有所作為,「不想被人擺上
台面,你想要誠實的意見,我都歡迎,但你要拿學者來消費或做政治工作,這只會適得其
反。」
他指出,香港政府在「一國兩制」被蠶食的情況下,難以控制自己的政策, 有時候政府
聘請學者等做研究,「適用的便採用,不合用就裝作看不見」。
「美國智庫蓬勃是因為要通過研究達成某些事,中國比較不涉及政治的議題,智庫同樣做
到事情,全國會用大數據去研究農業、氣候,可以很科學化,但香港是先有結論,而不是
按研究去作出決定,」他說,「港英年代沒有民主,但仍然尊重傳統精英,現在政府不再
理會他們的專業,哪怕是醫護、法律,這些人不是因為專業而受到尊重,而是政治的效忠
來得到信任。」
被調侃的中間派
沈旭暉母親在《大公報》英文版工作,《大公報》英文版是中國改革開放前少數對外的英
文溝通渠道。他走入國際關係研究,或多或少受母親熏陶。他的父親是立場傾向傳統民主
派的香港學者沈俊明。 沈旭暉在揉合不同政治光譜的家庭下成長
他的家族跟民國時代《大公報》總編輯張季鸞淵源頗深。沈旭暉本人曾在美國耶魯大學攻
讀學士,再在英國牛津大學獲得政治及國際關係博士。
「有些人因為我家人《大公報》的淵源而認為我是紅底,但在大陸人眼中,我這種人好西
方,先天夾在中間,」他說,「我本身家庭內,都有很多不同意見,從小到大的訓練,知
道在什麼時候說什麼,不會反面,無論多對立的聲音,我也覺得可以溝通的。」
沈旭暉在2013年舉行的婚禮,是香港近年少有讓政治立場南轅北轍的人共聚一堂,時任特
首梁振英、學運領袖黃之鋒、李嘉誠兒子李澤階等左中右人物都有出席。
「網民經常也抽水(調侃)我的婚禮,但那個時候仍然是可以聊天,」沈旭暉說,「我不
主張對立,我覺得幾難頂(難溝通)的人,也會找到共通點去聊天,這是我從小到大的訓
練。」
精英共識向對抗模式的演變
沈旭暉2003年回到香港後,成立了一個名為「Roundtable」的團體,目標是讓政見不同的
人,能夠聚在一起交流。
他認為,香港傳統精英主導的體制,一向是「閂埋門講掂數(閉門談判就好)」,多年來
,立場不同的人可以彼此溝通,在鏡頭後可以談笑風生,大家以謀求共識為最大公因數,
但2012年的特首選舉,一改政治、官場生態文化,是一個很重要的轉折點。
https://i.imgur.com/LEpYVMw.jpg
沈旭暉說,2012年的特首選戰改變了官場文化,一度令他對香港政治感到心灰意冷。
(AFP)
這場特首選舉中,兩個主要候選人梁振英和唐英年個人和團隊,均被揭發不同類型的「黑
材料」醜聞,公眾把目光投向這些「黑材料」,而不是論政。
當年,沈旭暉以學者身份,向時任港澳辦主任王光亞發表公開信,指這場選舉道德規範被
打破,選舉不再是「君子之爭」,無論誰當選也很難施政。
「我當時有參加過他們的活動,聊過天,親身觀察中,以那時候來說,我算是接觸到類權
力核心最年輕的一群人,但見完他們之後你很不舒服,你預測的未來就是這樣,你讀到了
背後某個結構。」
他說當年也因為一些文章,而遭到直接人身威嚇。
「以前比較講道理的北京或政府的朋友,都開始被邊緣化,強硬的聲音開始出現,鬥爭模
式主導,」他說,「本身的內部矛盾,以動員抹黑、篤灰(告密、告發)等很多這些手法
,把人性好多負能量釋放出來,香港從一個精英共識的模式,變成對抗式模式,一開始了
便回不了頭,激進的聲音取代了本身想有共識的聲音。」
他認為,中國經濟發展迅速,令主權移交後,香港的利益集團有所變化,一批在大陸有更
大利益的人,發現香港傳統精英「不完全是自己人」,希望扭轉權力和利益分佈,打散原
本的權力結構。
當年這場選舉讓他對香港政治感到心灰意冷,開始轉向專注建立自己的海外事業和置業,
他說,這不是逃避或是擔心出事,而是預測到香港的發展方向,要凖備後備方案。
但在「反送中」爭議爆發後,他放棄了與一些大陸院校和企業的合作,希望自己可以暢所
欲言下不影響他人。
《大公報》最近點名批評沈旭暉舉行一個有關「黃色經濟圈」的研討會,形容他變成了香
港「本土派」的先鋒。沈旭暉強調自己不是「黃色經濟圈」的專家,但有很多有心人希望
研究這一課題,值得學術界去討論。
「你覺得很正常、很理性、很平和、沒有煽動性的東西,在一個上綱上線的時代也會有人
不滿。這十年來感覺越來越多紅線,想又不行、說又不行,這樣下去就不是一個大都會…
…香港不應該這樣,不應該在思想、言論、行為上受到制限,大家就是喜歡這個地方有百
花齊放的自由。」
他說以平常心看待被親中媒體點名,不會太過擔心,「我們不喜歡上綱上線,所以也不可
以對它們太過重視,我們要加強抗壓能力,平常心 ……香港此刻要捍衛自己的核心價值
,就是要好像平時般說平時能說的話,不要被白色恐怖嚇怕。家人總是擔心這樣那樣,正
是多年來白色恐怖的產品,我深信,下一代絶不能夠在這樣的環境長大。我們必須改變。
」
「有些激進聲音想取代爭取共識的聲音,為何社會會有激化的現象,是某個利益集團想得
到一些東西,多了批評學者的聲音,是因為有些人不想有和平解決問題的路線,希望破壞
他們的關係,令你們不想再聊下去。」
他說,無論立場如何南轅北轍,都可以溝通到,社會愈分裂愈要珍惜以前建立的信任,否
則會正中他人下懷。
展望未來
香港示威者與警察街頭衝突這幾個月來暴力升級,黑衣人「裝修」(破壞)被指親中的企
業以及「私了」(私下暴力對待)不同意見人士。
沈旭暉認為,事件發生至今,也令很多「和理非」積極參與運動。要有效解決街頭衝突,
需要由處理制度暴力開始。
「一個運動能否持續不是看街頭有多少勇武、多少交通燈被破壞,還是是否再有一百萬人
參與遊行,運動是可以歷時幾年、或者幾十年……香港這半年來形成了一個機制,就是政
府做具爭議性的事情,人們是有機制去抵抗,這個機制已經完善建立,是一個持久戰的基
礎。」
他坦言,沒有人願意看到任何形式暴力,也不相信有人為了暴力而暴力,但也希望前線示
威者理解,如果衝擊和升級不合符比例,可能會引來「散水」(令人離開運動)。
他認為2022年的特首選舉,將會是一場「終極之戰(end game)」,希望有一個能夠認同
「五大訴求」的人參選特首。
目前香港特首由一個由1200人組成的選舉委員會提名及投票產生。隨著民主派在剛過去的
區議會獲得壓倒性勝利,預料新一屆選委會的1200人中,有約400人是親民主派。
沈旭暉指出,民主派人士擔任選委的數字會更高,有望在特首選舉中有更大的話語權,而
開明商界和溫和建制派也希望有所變革,「這可能是最後希望」。
他憧憬說,只要這方陣營能夠勝出,那麼將來香港是可以透過內部立法實現「普選立法會
」,亦可以不經中央通過下決定如何組成「選舉委員會」,「那時候,立法會全面直選、
選委會能反映民意選出特首,就是『真‧一國兩制』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