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台灣的第三條路/中】藍綠同時親美 窄化台灣未來

作者: laptic (無明)   2020-09-27 15:02:58
https://is.gd/Jrzq2W
撰文:屈彥辰、林仕祥、譚英瑛
國民黨主席江啟臣日前接受媒體專訪時拋出一新議題,他盼國民黨能夠思考,找出統獨以
外的「第三條路」。但是,台灣歷來關於第三條路的探討,無非僅是對統獨加以遮掩的政
治言語,扣掉詞義詭辯之後,台灣眼前的道路事實上「非統即獨」, 且進一步考量北京
方面為維護主權完整願「不顧一切」,獨的道路勢必也窒礙難行。
為此,多維新聞以「台灣的第三條路」為題,以七則稿件解構「第三條路」的本質僅是選
舉包裝、迴避兩岸終局方案的「假議題」,並提出台灣能否在一個中國主權底下求得自主
空間的另一種思考模式。
中研院院士吳玉山曾經提出過「避險樞紐論」,指出傳統國際關係理論多半環繞着大國,
談的是對等關係,中小國家要運用時便會發現難以切合,從人口、經濟發展等綜合觀之,
「台灣屬於中等國家」,「之所以有「小國」的感覺,是因為台灣面對的是中國大陸」,
中小國的外交特色是「不對等」,小國置身在權力不對稱處境,需要一套更適切的框架,
尤其台灣同時面對中、美兩大強權,台灣更應謹慎思考如何在中美之間求取生存。
根據吳玉山的說法,「樞紐」(pivot)是處在兩強之中保持等距關係,不斷擺盪其間來
獲取最大利益,但也可能被兩強施壓懲罰;
「避險」(hedging)則是不想承受高風險,也不願完全和誰綁在一起,同時與兩強交往
與防範,雖明顯親近其中一強,但也和另一強交好、改善關係。優點是保持一定獨立性,
壞處是沒有絕對的安全保證;
「夥伴」(partner)完全與一強權同陣線,因而有最大的安全保障,但另一方面因為已
經沒得拉攏,小國失去斡旋籌碼,很可能被視為理所當然,甚至遭到大國出賣。
吳玉山認為,中小國家多半希望採取「避險者」的策略,更符合自身利益,但在強權壓力
下未必能如願。
抗中親美成為藍綠共識
然而回觀蔡英文上任以來的「中美距離」,蔡英文除2016年提出尊重「九二會談」的歷史
事實,盼望在兩岸關係上,維持馬英九任內的「現狀」外,其它時間幾乎是逐漸向美方靠
攏,美方在2017至2019年底間,更像是台灣的避險。只是蔡英文礙於政治上的問題,自
2020年的戰略考量或許來自美蘇冷戰時期、台灣如何於美蘇之間運用獨特的戰略位置,向
美方叫價換取美援或美方經濟放行的經驗,台灣越來越向美國靠攏,甚而採取「自我解除
貿易保護」的做法,以圖換取台美間的經濟往來深化,進而淡化中國大陸在經濟上對台灣
的重要性。借鏡吳玉山所言,台灣此刻對美國的戰略目標更像是「夥伴」。
另一方面,國民黨在黨主席江啟臣上任後,看似漸漸替這個源自大陸的百年老黨勾勒一套
「親美遠中」的兩岸關係策略,至於國民黨為何守不住訴求統一的「正藍路線」,最大心
結便取決於「中華民國能否繼續存在」。
台灣獨立是把主權分割,自不待言,這是民進黨的神主牌;國民黨出現過的兩岸主張包含
「一中三憲」、「一中同表」、「一國兩府」等,或者是國民黨論者主張過的兩岸應共同
邁向「聯邦制」、「邦聯制」、「合眾國」等,這都是「一個主權下的治權概念」,不讓
「一個中國」的主權遭到分割,但要求「兩岸政府必須對等」,即「一個主權,兩個治權
,治權對等」,目的依舊在保住「中華民國」這塊招牌。
對國民黨而言,此一百年老黨存續的正當性基礎,跟中華民國的革命建國有着密不可分的
關係。國民黨前身是孫文等人領導的革命團體的結合,由這群革命份子構成最早民國創建
初期的國民黨基礎。若說中華民國的革命建國史是構成國民黨的骨架,那麼孫文的「三民
主義」 、政治主張「五權憲法」可看成是國民黨的神經網絡與肌肉。骨架消失了,空有
神經網絡跟肌肉,只會是癱軟在地上的肉團。
持平而論,或許國民黨不敢死守「正藍路線」的主因,仍是考量到一旦中華民國這塊招牌
遭到中共消滅,國民黨將間接隨之消亡。仿效民進黨全力擁抱美國,當前看似是國民黨防
止自己傾頹的最後一塊浮木。
汪洋中的台灣
只不過,沒有節制的親美,難道就是藍綠給台灣民眾的唯一解答?在美蘇冷戰時期,
美國的經濟、文化實力極其豐厚,經援台灣、貿易放行台灣產品進口,又或是投資台灣製
造業,讓製造業成為當時的台灣經濟發展的原動力,都是「小菜一碟」。
現今的美國,國內面臨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的肆虐,導致國內產業受傷嚴重,對外
關係晦暗不明,安能有美蘇冷戰的實力給予台灣益處?就國際格局來看,法國總統馬克龍
(Emmanuel Macron)2019年10月發表的談話或可作為參考,他的談話也表露出日後歐盟
對中美博弈的可能態度。
他表示,「我們正經歷西方世界霸權的終結。從18世紀起,我們就適應了建立在西方霸權
基礎上的國際秩序。20世紀經歷二次世界大戰後擁有經濟和政治統治地位的美國霸權。但
是,現在一切都變了,一切都被西方所犯的錯誤和美國政府近些年來的選擇所顛覆」。馬
克龍指出,西方忽視中國、俄羅斯和印度等新興力量崛起的事實,國際秩序在重新洗牌。
對此刻的台灣來講,猶如孤舟航行汪洋,每一槳的划動都必須格外謹慎,蔡英文過度的倒
向美國,是忽略了中美博弈下的「台灣機會」,正因中美正在博弈,台灣才有機會站到「
樞紐」同中美雙邊喊價。而國民黨的親美,則是沒有勇氣面對自己論述能力低落的痼疾,
當秉持多年且一度令台灣民眾追隨「正藍路線」受到綠營侵蝕卻無能反駁,事實上,有問
題的從來不是國民黨的兩岸路線,而是國民黨無法通過自我詮釋帶給台灣人民希望而已。
說到底,就算有了美國,台灣的國際生存空間也得不到多大的伸展,但沒有了中國大陸,
台灣也只是刀俎魚肉罷了,前路只會越收越窄。如同吳玉山所言,當小國在兩強之間押寶
一方為夥伴,也將失去斡旋籌碼,甚至可能遭到出賣。
「第三勢力」不等於「第三條路」
多維在前面幾篇文提到,藍綠也曾試圖提出除了「統、獨」以外的「第三條路」,但由藍
綠兩黨所提出的這類方案終也難逃非統即獨的「窠臼」。台灣輿論每隔一段時日便興起期
待,冀盼得有打破藍綠的「第三勢力」橫空出世,社會也不乏民意呼喚有識之士或政黨能
夠指引超越統獨的未來發展方向。
端看台灣目前主要政黨,國民黨、民進黨、台灣民眾黨與時代力量,除了台灣民眾黨之外
,其餘三政黨實已決定了自身政黨的統獨立場,像是國民黨就被視為較偏向於統一的政黨
,民進黨與時代力量則被認為肩負着台獨主張,那人們不禁要問,自詡或是被視為「第三
勢力」領頭羊的台灣民眾黨,究竟能否帶領枱灣人走出統獨之外的「第三條路」?
第三勢力跳不出統獨二元
近二十年的台灣政治發展難逃統獨政治框架,以2008年的政黨輪替來說,即便當時令民進
黨大敗的因素不少,但陳水扁無法妥適處理兩岸關係低潮,也是讓自信有能力應對兩岸關
係的國民黨能夠重返執政大位的關鍵之一。八年後時局再度翻轉,撕不下「賣台」、「親
中」標籤的國民黨失去政權,高舉台灣主體性的民進黨則重返執政,並在2020年「亡國感
」下順利高票連任。
即便台灣不乏有志者想要突破藍、綠兩大陣營對於台灣政壇的壟斷,但想起2000年總統大
選前,國民黨打出「安定、繁榮」牌,更將前台灣總統陳水扁的當選視為兩岸關係的不穩
定因素,如今20年過去了,「中國因素」甚至其背後的台灣統獨路線議題依舊主宰政壇,
足可見,台灣當今政壇的內核分析框架不是藍綠兩黨,而是與台灣前途息息相關的「統獨
」議題,藍綠陣營不只是兩個政黨的區分,進一層的差異則是其所依附的「統」與「獨」
二元對立。
「統獨」與其伴隨的藍綠兩陣營長期壟斷台灣政壇,不過相對於台灣持續有「第三勢力」
訴求「打破藍綠」,但台灣確實顯少有「第三勢力」政黨訴求要「打破統獨」,甚至台灣
當前扣掉民進黨與國民黨,其餘大小政黨除了台灣民眾黨之外,包括時代力量、台灣基進
、親民黨、新黨等都已然能在統獨光譜上找到各自的歸屬。
「第三條路」與「第三勢力」都具有超越既有「二元對立」結構的概念,但事實上,當前
台灣政治的「第三勢力」仍在藍綠的夾殺中艱辛求生,例如時代力量在統獨議題上與民進
黨處於同一陣線,不過就個別政策而言,曾被外界質疑「小綠」的時代力量,也持續在政
壇上充分發揮該黨對於各式政策的主見。然而相較於「第三勢力」僅能借着政策討論,使
自己在由藍綠所主導的體系下存活,政治話語權看似搖搖欲墜,隨時吹彈可破。既然台灣
藍綠的二元性都已如此牢固,換在更缺乏彈性空間的兩岸關係來看,當前台灣似乎已很難
出現超越統獨的「第三條路」政黨。
柯文哲能否走出第三條路?
目前看來在兩岸立場尚未明確表態的台灣民眾黨,會是枱面上最有機會走上跳脱「統獨」
的「第三條路」者?台灣民眾黨主席暨台北市長柯文哲自詡為「白色力量」代言人,以光
學角度來看「白色」,正好可從「紅、藍、綠」混合而成,這也是糾纏台灣政壇多時的「
三原色」,猶如「白色」須以上述三色混合而至,以白色自居的民眾黨,盼衝破藍綠長期
以「統獨議題」對抗的用心,不言而喻。
柯文哲或其支持者總愛將一件事情掛在嘴上,台北市政府用人不太看出身背景,市政府局
長的政治光譜從新黨到民進黨都有,三位副市長更各自出身於國民黨、民進黨與親民黨系
統,但問題是「統獨」決擇不可能因柯文哲的「用人」不問藍綠,就自然得出能囊括、滿
足統獨支持者的路線。
面對吃力卻不見得能在選舉佔便宜的統獨路線抉擇,目前柯文哲依舊處在一種懸而未決的
狀態,並不像民眾黨開始對於台灣內部各式治理問題勇敢表態,猶如柯文哲曾在2020年雙
城論壇上表示,「我也沒有打算在現階段有更多的論述」,柯文哲與民眾黨的兩岸論述就
停留在「五個互相」(互相認識、互相了解、互相尊重、互相合作、互相諒解)和「兩岸
一家親」上面。而上述名詞是否真能清楚界定民眾黨的兩岸觀?當然依舊無法,所以才會
出現親綠選民認為民眾黨是「藍的」,甚至是「紅的」,而親藍選民則直指民眾黨是以白
色外衣包裝着墨綠內底。
不過,可想而知民眾黨為何選擇「現階段」迴避統獨路線抉擇,一來是民眾黨實通過迴避
兩岸政策立場以換取該黨在台灣政壇最大的生存空間,目前也將多數精力與時間放在台灣
內部議題的耕耘,但民眾黨「現階段」的選擇也凸顯所謂「第三勢力」政黨在統獨議題的
結構性困境,不統不獨的「戰略模糊」根本討不太到便宜,就好似曾被國民黨視為通關密
語「九二共識」的處境一樣。
依照國民黨人的解釋,「九二共識」是兩岸各自與口頭方式表達對於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
認同,這個中國對國民黨而言是「中華民國」,對北京而言則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
過隨着模糊的空間越來越小,這詞再也無法擔當起「模糊」兩岸實質關係定義的「斗篷」
,強調「九二共識」中的「中華民國存在」形同「拒統」,不強調「中華民國」又使這名
詞成為「反獨」的代名詞。
顯然地,隨着情勢演變,在兩岸關係上任何所謂的「創意性」、「戰略性」模糊終都得面
對必須向統獨清楚表態的現實,倘若「九二共識」的際遇是如此,直言「直接準備」2024
年台灣總統大選的柯文哲與台灣民眾黨又何嘗不是如此。這道理也在在顯示了,「第三勢
力」政黨的存在,並不直接不等同於超越統獨「第三條路」的存在。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