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個說法大概是最常聽到用來反對"現代鏡頭"的理由之一(另一個是"沒個性")
: 我是這麼看這個趨勢的
: 高反差究竟會不會造成細節的損失還得看紀錄的媒介而定
: 我們都知道數位感光元件的性能一直在提升
: 所以新鏡頭更拉高的反差不見得會造成整個系統在面對高反差場景的時候會損失更多細節
: 但在一般反差或是低反差的場景呢? 那絕大多數就是加分了(先不提特殊的低反差風格)
: 若從光學的角度來看,現代鏡頭之所以能拉高反差
: 一大部分是來自像差的進一步修正和鏡內雜光的抑制,簡單說就是消除了本來就不該有的
: 數位影像雖然有越來越多的後製處理工具,但也不是萬能
: 有些像差/對比硬要修是修不掉(如coma)或修不自然(如longitudinal CA或veiling flare)
不同意你的說法
傳統攝影(至少底片,銀鹽時代)講究階調,色彩的完全重現. 所以鏡頭設計除了消除
像差,解晰力,也講究階調,色彩的連續. (注意,這裡完全沒有反差(對比)的因子)
達成這個目標大致可以分兩派. 一種以leica為代表,leica的鏡頭像差抑制,細節,
階調,色彩都是ㄧ等一的. (當然還有很多廠商,只是舉最有名的為例) 另一種設計
理念強調反差,用人眼對反差的錯覺(銳利)來取代解晰力(細節). 這會造成什麼結果?
最明顯的就是階調與色彩不連續. 相信大家都知道Ansel Adams 的階調理論. 自然界
的物體可以說有無限多階調(以黑白來說就是灰階). 強調反差的鏡頭會讓某些灰階
消失,造成斷階的不自然現象,色彩也是. (這其實前面幾篇回文或推文也有提到)
而此現像跟感光工具(底片,ccd,cmos)無關. 也就是說,拿第一類與第二類的鏡頭轉接
到同一台機身,對同一物體拍照,就可以明白.
這跟MTF有何關聯?
如果MTF的線對不是只有一條純黑線與純白線呢? 假設MTF的線對是以灰階呈現,例如
10l/mm的測試線原本是10個黑線以線寬的間隔排列,改成灰階的話就變成,全白到全黑
等分20格,每一格以漸層灰色取代. 每一格寬度等於原本線寬. 以這種測試方法,強調
反差的鏡頭設計理念還會有很高的MTF分數嗎?
至於現代鏡頭使用電腦輔助設計來修正高階像差, 是表現在鏡頭內每一片透鏡的曲率,
折射率(低色散鏡片), 相對位置, 口徑大小, 鍍膜(對波長的反射率分佈)等等,
以leica 35mm f1.4 asph為例, 階調與色彩連續比前一代leica 35mm f1.4還要好.
並沒有為了提高銳利而犧牲階調與色彩連續.
順便一提, 有些號稱高MTF分數的鏡頭只顯示10l/mm, 20l/mm,40l/mm, 這實在笑掉
方家大牙, schneider的MTF的資料有10l/mm, 30l/mm,60l/mm, 網路上都找得到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