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Epsilon大的教學文,令人獲益良多。但小弟對文中的結論感到些許疑慮。
您指出:相機的「真雜訊」(讀出雜訊)在高ISO時是較低的,並舉Dpreview的評測為例。
但是,就小弟所知,您的結論其實是特例而非常例,僅適用於早期的數位相機和現今的Ca
non相機。在其它廠牌的大部分相機中,ISO和雜訊實際上是脫鉤的,並沒有直接的關係。
證據在於:在Dpreview該篇評測文中,您可以點選其它廠牌的相機去檢視測試照片。您會
發現:其實大部分的數位相機,當光圈和快門固定、亮度提升至相同時,低ISO的雜訊和
高ISO時幾乎一模一樣。只有Canon的相機,才會有同樣條件下,低ISO雜訊比高ISO更多的
現象。
這個現象的理由在於:Canon廠和非Canon廠,兩者對處理【Sensor】→【AMP】→【ADC】
這條路徑的架構大相逕庭。其中,AMP是類比訊號放大器,ADC是類比數位轉換器。
在大部分的Canon相機中,其ADC是獨立於感光元件外。感光元件接收到光子後,將訊號透
過管線,輸入到外部具8組處理器的ADC進行訊號轉換。至於其它相機,以採用Sony感光元
件的相機為例,則是感光元件直接內建ADC,一個像素對應一個ADC。
類比訊號非常容易受到干擾,訊號維持在類比型態的時間越久,額外的雜訊就會越多。由
於5D3的類比訊號從感光元件到ADC的路徑比D810還長,故低ISO時的雜訊會較多。
另一方面,Canon因為ADC較少,因此採用較高時脈進行處理;而Sony則是一個像素對應一
個ADC,時脈遠比Canon低很多。低時脈使訊號變動幅度較低、較為平滑,因此低ISO時的
讀取訊號也會相對較低。證據在於:在ISO 100時,Canon 5D3的讀取雜訊是33.6e-,而採
用Sony感光元件的Nikon D810則是4.5e-。
這體現於兩個顯著的差異:
(一)低ISO時,Canon的雜訊會比Sony架構還多。
(二)越低ISO意謂著越高的感光元件滿井容量,而越低讀取雜訊代表越低的雜訊門檻(Nois
e Floor),兩者分別是動態範圍的上下限。由於Sony架構在最高滿井容量(Unity Gain時
的ISO,通常為100)時的雜訊比Canon更低,因此動態範圍也相對較大。
當然,獨立的ADC也有其優點,例如:感光元件不需額外冷卻裝置替ADC降溫,耗電較低,
使得暗電流較少,利於錄影或長時間曝光。但在一般攝影場合中,Canon相機於低ISO時的
雜訊和動態範圍都稍遜於其它廠牌。
數據可以證實此項推理:Canon 5D3在ISO 100時的讀取雜訊是33.6e-,採用Sony感光元件
的Nikon D810則是4.5e-。不過依照機型的不同,大部分Canon相機在ISO 1600~3200時,
讀取雜訊會降到相對低點。之後就算繼續調高ISO值,也不會再明顯減少讀取雜訊,反而
會放大其它感光元件所產生的雜訊,並損失高光細節,以及減少動態範圍。因此,Canon
相機通常有所謂「最佳ISO上限」的說法,例如5D3就是ISO 1600;超過這個數值,只會失
去更多資訊,而對畫質沒有任何幫助。
由於低ISO讀取雜訊較高,故當Canon用戶調高相機ISO值時,相機只能使用放大器將類比
訊號放大,因為這樣才能壓低放大器輸出端的讀取雜訊之影響。我們再度以5D3為例:當I
SO從100增加到3200時,讀取雜訊依序為33.6→18.5→10.5→6.1→4.1→3.1(e-)。
雖然讀取雜訊隨ISO增加而減少,但不能忽略的是:讀取雜訊並不是照片整體雜訊的唯一
來源。在ISO值增加(亦即類比訊號被放大)的過程中,Shot Noise的影響會越來越明顯。
這是因為Shot Noise是發生在短曝光時間下、光子打進感光元件的階段,也就是產生於放
大器之前,因此它會隨著ISO值逐漸增加(訊號逐漸放大)而一起被放大,並掩蓋掉讀取雜
訊的降幅。
這些因素,造成了5DS/R及其它Canon相機,會有像Dpreview評測的結果:當照片亮度相同
時,ISO越低、雜訊越多。此外,對於放大訊號、提升亮度的手段來說,相機調高ISO增加
亮度,和出片後使用電腦軟體提升亮度,兩者目的一樣,但過程不一樣。前者是在訊號還
未進入ADC前進行類比放大,讀取雜訊會減少;後者則是在影像原始資料已完成後再進行
數位放大,由於這時讀取雜訊已包含在原始資料內,故會跟著一起被放大。
因此,這造成在Dpreview的評測中,同樣亮度下,低ISO的雜訊會比高ISO更多。因為Cano
n在低ISO下的讀取雜訊很高,當使用電腦軟體將ISO 100的照片調亮至和ISO 6400相同時
,原本就已很高的讀取雜訊會再被放大64倍。而機身ISO 6400所出的照片,讀取訊號因為
類比訊號放大而減少,增加的只有在感光元件上產生的其它雜訊(例如:短曝時的Shot No
ise),因此看起來相對乾淨。
作為對比的,則是其它廠牌的相機。以Nikon D810為例,從ISO 100至3200,讀取雜訊是4
.5~2.7e-,相當平緩,沒有像Canon那樣劇烈的降幅。由於這類相機在最高滿井容量時,
讀取雜訊也非常低,因此當需要拉高ISO值時,它有更多的自由可以採用類比放大、數位
放大,或是混合使用。
採用類比放大的好處是:類比訊號的曲線是連續的,不像數位訊號那樣非0即1,因此增加
亮度時的色彩過度較平滑,較不會出現用電腦軟體拉曲線拉到照片出現斷階的情形。
而採用數位放大的好處,則是在後製時有極高的優勢:RAW的高光細節保留很多,動態範
圍很大。
原理在於:這類相機本身其實只有一個基礎的ISO值(亦即Unity Gain),通常為100。假設
我把相機的光圈和快門設定好後,為了把照片拍亮一點,而將ISO從100調到400,然後按
下快門。此時相機實際上仍然是用基礎ISO 100紀錄下原始資料。當使用電腦軟體讀入RAW
檔時,軟體才會根據RAW檔的資訊,將訊號放大4倍,使照片亮度看起來就像是ISO 400時
拍的。
這麼做的用意,在於保留住高光細節。雖然用ISO 100紀錄下的原始資料,比正確曝光的I
SO 400欠曝2檔;但因為讀取雜訊很低(亦即雜訊門檻很低),故暗部細節能完整紀錄所有
資訊,且不會產生太多雜訊;而亮部細節也因為欠曝而保留下來,因此其原始資料的動態
範圍極大。
因此,當我們將這份RAW檔讀入電腦軟體後,即使發現不小心過曝而背景一片死白,也可
以在動態範圍內救回細節和色彩,不像以前對過曝的部份束手無策。因為它的原始資料,
實際是一張欠曝,但動態範圍極高、雜訊門檻極低的照片。
對這類相機而言,它打破了傳統曝光三要素的概念:ISO已沒有那麼重要,因為不管您怎
麼調整ISO值,相機其實都只用基礎ISO在紀錄資訊。
但這並不是說:「既然如此,我乾脆都用ISO 100拍照再後製拉亮度不就好了?反正相機
也是這樣做」。因為真正關鍵的,是光圈和快門所決定的進光量:在滿井容量飽和前,射
入的光子越多,雜訊就越低、細節就越多、動態範圍就越大。
就實際例子來說:假設光圈固定時,ISO 100、快門1秒,以及ISO 1600、快門1/15秒,雖
然亮度一樣,且相機實際上也都用ISO 100在紀錄,但前者曝光時間較長、進光量較多,
故畫質會較好。
因此,結論是:在Canon以外的相機,ISO高低其實已和雜訊多寡沒有任何關係了。仍然感
到疑惑的板友,可以重回Dpreview的評測文,實際檢視一下其它廠牌相機在各ISO的表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