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吃光。
知道的越多,需要的就越少。
我自己是忠實的Apsc用戶,從Canon 700D操壞十三萬快門數,跳到富士選用X-T2,搭配一
台同樣片幅的GR
同時也是底片機雙修,使用Canon FD 和Nikon系統
攝影學一直難以發展普及,因為缺乏一個統一的標準,
在這個如此艱困的時代裡,願意拿起相機的我們真的是有愛,
然而這份愛來自於何處?
來自於按下快門前思考的過程?透過分享作品得到的感動?回顧作品的記憶?
還是100%放大後仍然能夠數毛的器材能力?還有低感仍然能清澈的畫面?
逛DSLR版時也常隨著網友的慫恿,幾度想要拼上全幅,
誠如各位所說的,底大一級壓死人。
全幅的高iso表現真的會比較好,當然這是拿重量體積換來的。
當時700D壞掉的時候,在選擇新相機的時候也是承蒙大家照顧,但卻一直沒有下決定,
我發現我不知道我需要什麼。
因此我決定透過使用底片式的SLR這樣相對嚴苛的條件拍攝,
修煉自己並了解自己到底需要什麼樣的DSLR,
在這段過程裡是很辛苦的,
我曾經拿著手動70-210 F4搭配測光有點失準的底片相機拍攝夜晚暴雨中的音樂季,
當時可用iso只有400/800的情況下,要讓相片正常曝光的情況下只能以1/60 F4 的情況下
拍攝,
那樣的環境下,會了解什麼才是真正深呼吸一口氣閉氣按快門的體驗,
帶著那些每張照片都深刻,每個快門都珍惜的情況下,會更能與作品產生連結。
(相關作品於photo版 2018覺醒音樂季一文)
於是我回來選用X-T2,
透過使用底片相機的自我修煉發現,
我重視的是快門前的那段思考過程,這是我愛攝影的緣由,曾幾何時居然也忘記了,
X-T2確實在這部分做的很好,GR也是,
他們真的讓我能享受按快門前的那段時間。
你問我需不需要高iso依然清澈,我會跟你說,該用腳架時我會用腳架,其次是我對我在
手持的方面有自信
對焦能力?,還真的沒有很吸引我,手動已經修煉到一個程度的我對自動對焦的依賴性沒
有從前高了,
但對焦性能如果好當然是錦上添花,
我知道這些是我的長處,我了解自己的部份。
器材和使用者就該是處於一個相知相惜的關係,
如果你總是能駕車去到各個攝影位置,那你大可以不用像機車族一樣在乎器材體積重量,
但你對你自己的了解不代表別人對他們的了解,
當你知道的越多,需要的就越少。
對了,如果是高級餐廳,我會選擇好好跟我在乎的人吃頓飯,不然不但飯菜都涼了,氣氛
也沒了,多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