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現實搏鬥才能打破迷團

作者: tzboy (tzboy)   2024-12-09 01:46:17
A:最近有些感想...
B:說來聽聽。
A:要將本我、自我與超我合而為一,必須在現實的生活中去磨練、去碰撞。
B:為何呢?
A:一個人在被保護的環境裡,內心裡理想的我(超我),其實只是一種憧憬。
而本我與自我在尚未受到社會磨鍊時,自己的行為舉止會依循著與父母相處的模式。
但不論在書本中、或在學校裡,受過教育的我們自然而然會對未來的自己有期許;
這種期許會在出社會後面對生活的碰撞,會發現超我難以實現,進而與現實妥協,
變成連自己都討厭的大人。
B:我有同感,小時候的我如果看現在的我盡幹些什麼好事,相信也會唾棄的!
A:所以為了成為自己喜歡的大人,必須在與現實生活碰撞之後,深刻反省,
檢討自己;但這個道理,如鳥巢禪師對白居易說:「三歲小孩也知道,七十老翁行不得」
-知易行難。
B:既名為難,故做不到也很正常。
A:讓我說個故事吧:古時候有兩位僧人志求佛道,眼前有兩條路讓他們選擇,
一條是『易行路』,一條是『難行路』;甲和尚選擇易行路,一路上風景美不勝收,
但到最後終點站卻是『此路不通』,乙和尚選擇難行路,一路上坎坷崎嶇,最後
終於了悟佛法真意。
B:所以你要說的是?
A:書中言:「患難中成就真人」,這是走難行路的成果;「享樂中迷失本性」,
這就是走易行路的結果。
B:但人生不就是有苦有甜,才叫人生嗎?(意即在為生活打拼之後,犒賞自己一下也是
無可厚非!)
A:嗯!這是人性自然平衡內心, 何仙姑所言:苦後之樂,會更加甘甜。
B:那能說,難行路就是苦,易行路就是甜嗎?
A:不是這樣子的。難行路其實難行在於克制自己的慾望,易行路在於順從自己的慾望;
古聖先賢是這樣解釋的。
B:喔!我懂了!所以 孔子說:克制自己的私慾,使言行舉止合乎禮節,這樣子的人是
有仁德的人。但總覺得這樣很壓抑...
A:其實可以從佛法的角度切入,佛陀教導弟子:不要做放逸身心的行為。要從這個角度
切入...
B:所以?
A:所以在一天的日常生活之中,避免去接觸讓自己墮落的資訊,主動去接觸可以讓自己
靈性可以成長的人事物,這樣也是一種佛法上的「正精進」;因為能讓自己墮落的資訊,
只要好奇心不停止,是沒完沒了的,除非自己主動停止接觸;而讓自己靈性成長的資訊,
一直都在那裏;這如同有一條路可以回家,但你卻選擇走另外一條回不了家的路,
這不是路的過錯,而是你自己的過錯啊!
B:所以你在實行上,成果如何呢?
A:最近發現五體投地的拜佛(大禮拜),身心與境緣可以維持在一個較為正常的頻率上。
B:還會犯過錯嗎?
A:還是會!
B:我倒覺得這樣才是人生!沒有必要成為仙佛,那壓力太大了!
A:當不成仙佛,情有可原;但若失去人格,那可要去地下喝閻王的凍頂鐵觀音了!
B:呵呵!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