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運上,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故事。
上一站,誰離開了誰?
下一站,誰又遇見了誰?
這一站,又是誰陪伴著誰?
而人生就像是捷運列車,
不管在何站上車,從何站離去,
總有到達終站的時候。
這齣戲就是想表達這般對生命的觀察。
雖然分為各具特色的三位編導、三組演員、三段故事呈現,
但藉由車長角色貫穿全劇與主題旋律的銜接與再現,
三段看似獨立成段的生命旅程,就像是無縫掛接的三節捷運車廂,
一站一站帶領著觀眾看見或是回憶那些歡聚與離愁。
不過,將人生比喻為列車的說法早從火車發明以來就一直存在著,
可說是老梗中的老老梗,即便換成捷運,也不見得能發揮出多少新意,
遑論有什麼「非在捷運不可」的理由,讓戲能成立且讓觀眾感動。
但就這次看排的觀察,三位編導都努力追尋並緊咬住那「非在捷運不可」的理由,
如王詩淳鎖定台北目前唯一通往機場的文湖線,將都會遊子的情感帶入,
凱爾與程伯仁則挑中最有歷史的淡水線,藉著與過往台鐵淡水線的印象連結,賦予新生。
除此之外,三段呈現皆打破時空限制,並預留伏筆、細心推展,到最後順利作結,
儘管說的盡是人生中常見的別離場景,但編導們都各自給了劇中角色一個大大的擁抱。
雖然三位編導平時多以演員身份為主,在劇本編排與呈現手法上仍見不足,
但也似乎是因為有演員背景,他們在角色情感及節奏的處理上都相當自然、流暢。
說到演員,這次的卡司讓人相當放心,
不管是英挺的列車長林斌、俊男美女組的張詩盈和葉文豪、
笑淚交織組的王鏡冠與買黛兒‧丹希羅倫,
抑或是超齡挑戰組的張擎佳與張洪誠,在排練場中連椅子都要自己搬的克難狀況下,
仍能真誠感受角色的呼吸和脈動,不但有爆點的地方總令人放聲大笑,
真情流露的段落也每每令人鼻頭泛紅,讓我就算看了兩個多小時的戲也絲毫不倦。
在受到鄭捷事件影響,不安感延續至今的社會現況下,
這齣戲將人性的溫暖與光亮帶進捷運車廂裡,也試圖撫慰受傷的心靈,
儘管有些人因為意外提前下車或迷失方向,但只要我們還在車上,就應該繼續向前。
不管是有過往的記憶相伴換車轉乘,或是無私無悔地陪著另一半到達終點,
我們都要牢牢記住,我們並不孤單,隧道再黑暗,光明仍會在盡頭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