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國際劇場藝術節:
馮勃棣XBaboo《神農氏》God knows
2018-10-13 19:30 國家戲劇院
舞台是三面白牆,換景人員身穿無塵衣放上一盆又一盆植栽,刻意
為之的綠意妝點更顯人工,呈現出冰冷的現代感。絢麗的影像與電
音把場子搞得很鬧,投影字幕道出角色的內心令人莞爾,兩者一熱
一冷,共同淡化故事本身的嚴肅與悲傷。
像這樣跳躍且充滿隱喻的劇本,追究真實發生的情節可能是徒勞,
但我認為在這齣戲裡是有意義的。據我推測,歪斜的世界是娛樂性
藥物的世界,粉紅色小房間448號則是精神病房治療性藥物的世界。
它們之間的分割點是主角撿起打火機,看見熊微笑、擁抱他、遞給
他一把菜刀,以及殺戮。真實發生的情節大概是娛樂性用藥者在幻
覺引導下殺了好幾個人,接著被送醫接受精神藥物治療。
精神科醫生/病人角色的翻轉不難預料,真正有趣的是主角與妻子
、與醫生、與非洲土著持續變動的關係。一開始看來像是長照悲歌
的戲劇化縮影,而後妻子、醫生自陳身份是「藥物」,重新檢視其
中的變化格外有意思。
醫生代表的是權威,台詞不只一次提及主角一度把他當作神。主角
期待能夠被一個權威人士治癒、拯救,希望自己能被診斷出一個病
對症下藥。然而,物質生理的檢查,終究給不出答案,焦慮不減反
增。如果沒有病,還要吃藥嗎?有病是誰決定的?誰有資格決定?
沒有客觀標準的診斷可以相信嗎?
治療精神疾病的藥物,說不出到底是必要還是不必要。畢竟它不像
血壓、血糖,看得見數字、有明確的指引,超過多少要吃藥,目標
是降到多少。再加上主觀感受的副作用,疑神疑鬼在所難免。如果
吃了感到快樂平靜,藥物就像朋友,甚至漸漸覺得沒有它不行,是
自己的「另一半」。但當副作用來襲,自覺變得遲鈍、老是想睡,
便會開始質疑是不是被這段關係抹去了活力,貧乏無趣,失去了自
己。藥物因此成為令人又愛又恨的伴侶。
劇中非洲土著代表原始的本我,依循求生、繁衍的慾望行動,不受
壓抑。主角最初擔心這個本我介入自己與藥物的關係(妻子與土著
外遇),進而與本我搏鬥(與土著打架),最後和本我站在同一陣
線對抗他不再信任的藥物(與土著合力殺死了與妻子私通的醫生)。
至此,主角看似撥開了藥物的迷霧,得到真實。但他以為是妻子的
那個人接著告訴他,撿起打火機以後的事情都不是真的。那熊呢?
那隻擁抱他、給他力量的熊,是真的嗎?於是主角試圖重現神蹟,
再撿一次打火機,如果熊抱了他,那熊(神)就不是假的吧?溫暖
的力量(信仰)也就能跟著被證明不是虛假吧?為了確認真實,也
為了再次感受美好,他重新丟下、撿拾打火機,一次、兩次、三次
,絕望快到底的時候,熊終於站起身擁抱他,卻同時持菜刀不斷捅
進他的身體。主角死了,熊拿下頭套,原來玩偶裝裡的人是穿梭整
場的藥丸先生「小史」。(開場時,熊是神,代表藥物的小史是佈
道者,此時已合而為一。)對應過來,真實的情節也許是主角服用
大量的藥物死亡。
無論是娛樂性用藥還是治療性用藥,藥物不只是他的伴侶、他的醫
生,甚至主宰了他,是他的神,是他生命的救主,也帶他走到死亡
,結尾留下荒誕的餘韻。如果代價是失去主體性,如果到頭來一切
仍是虛妄與絕望,你願意接受藥物作為你生命的救主嗎?
整體來說,《神農氏》是獨特、有趣而且好看的一齣戲,是對生命
的細膩質問,也是坦然檢視自我的告白。導演手法與各方面設計精
巧地呈現了這個故事,肢體動作設計尤其出色,大大增添了奇想辯
證的強度,演員優秀的表現則穩固了事件不多但語言繁複的劇本。
最後提一下看戲過程中不斷讓我感到不適的部分——以非洲土著作
為原始、野性的象徵,台詞甚至稱之為動物,忽略其文化主體性與
內涵,取用主流眼光中非正面的刻板印象,我認為不妥,有欠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