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論文是個很害人的格式。除了大家常說的各種弊端,我再來說一點:
論文講究體面。體面包括了徵引資料要詳細註明出處。這基本沒問題,但進階就
有問題了:你看到這段話,是從哪裡看來的呢?
有很多時候你不是從原出處看來的,是從別地方看到的,這時候一個通行的作法
,是加註「轉引自......」,注上另外一個正式出版物。但你真的是在這上面看來的
嗎?
不要假仙了,你是google查到的,你是維基百科上看到的,你是在某篇散文、雜
談上看到某人提到的。
如果我們要考量,盡可能完全地記錄下這知識的傳播史、你得知此資料的過程,
那這些也應該寫下來的。但你不會寫,因為這不體面。
怎樣才體面?初級:你是在通論性著作上看到的。中級:你是在他人的專業、正
式論著上看到的。高級:你是泡圖書館、檔案館窮盡相關原始史料後整理出來的。頂
級:你是訪談了三個耆宿、五個當事人,挖到了許多未見記載的口述材料,在這之中
得知這段文字要注意一下的。
不符合這些條件,那就不寫,或者在不說謊的前提下,偽裝出你是在比較高級的
路子下挖到這些資料的樣子。
當你作好了這麼一段體面的引述與注釋,你會感到一種莫名其妙的安心、僥倖與
成就感。然而,在此之後,當你再在別人的論文裡面看到這一類的注釋時,你就懂了
--嘜假啦,這個肯定就是搜Google和維基看來的,以為別人看不出來?
但你不會拆穿它。因為反正除了審稿教授和你的同行學弟妹以外,沒有幾個人會
看你的論文。
如果我們加上這麼一條規定:徵引書目時,還要說一下你是怎麼得知、查到這條
資料的,那我看文學院裡九成的研究生都要被逼說謊了,除非他夠膽坦承自己不體面
的資訊來源。然而,這不重要嗎?這不有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