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路線型的決定要素除了跟聚落有關,還有技術力的問題
劉銘傳時代其實早就想走萬華和板橋了,但好像被仕紳抗議才改走龜崙嶺
日本人來的時後才改為萬板+鶯歌,因為從那邊上桃園台地會比較緩
縱貫鐵路當年也是走老湖口,還是礙於老湖口那邊的坡度關係
1929年後才改走新湖口
不過很可惜的是,隨者技術的進步,路線沒跟著改回來就太可惜了
大概是聚落已經形成的關係吧
很多地方都是如此,就只能維持當年的舊線型
山海線,當初日本人本來計畫走海線
但是考量到那時的溪流都還沒整治
就先蓋山線
而且當年還有國防考量是走海岸怕被艦砲攻擊
其實現在很多溪流有固定河道是整治後的結果
日治初期,有很多溪流是到平原地段,就變成扇狀支流
沒有固定的主流
是後來整治過後才有固定的主流
坊間謠傳日本人在西螺那邊因為有民眾的壓力才改線
但實情是因為那時的濁水溪尚未整治,常常一個洪水來就改道了
架橋相當的不易,所以才選擇從二水架橋過去
走隆田善化好像也是類似道理
鐵路當年是很重要的交通,要改線也不是這麼容易
因為會直接影響到當地聚落的生死
也不是說技術力到位後想改就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