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過一種說法,說朱元璋之所以搞八股文,并限定考試范圍為四書,就是為了
盡可能消除基於出身的不平等,打破階級固化。
宋代科舉考試所需的知識范圍很廣,經史子集都要熟讀才能考個好成績。
結果就造成富人小孩有錢買書,可以看大量的書籍,可以請好老師講解書上的內容;
而窮人小孩買不起書,請不起好老師,就考不過富人小孩。
書籍需要花錢買,如果所有的考試內容都是四書,那窮人小孩只要買四本書就夠了。
這樣窮人和富人的小孩,就處在同一個起跑線上。
八股文類似,消除了考官個人對寫作技巧好惡的影響,所有人在同一個模式下寫作,
文章好壞一比就出來了。
科舉考試,選拔的不是吏,而是官。
官是統治者,是社會的支配者,需要的不是技術能力,技術方面的事情交給工匠就
好了。
而科舉考試,提供了一個相對公平的游戲規則,使得窮人的小孩可以一代翻身,
躋身統治者的行列,使得社會階級高度流動。
今天美國的學校教育,其階級固化程度遠超過科舉時代。
在美國,富人的小孩可以上私立學校,中產階級的小孩可以上好學區的公立學校,
窮人的小孩只能上很差的公立學校。
小孩從小在起跑線上就不同了,窮人的小孩要跑贏太難了。
科舉時代,官員是社會資源的支配者,官員的高度流動就決定了社會階級的高度
流動。
美國是相對小的小政府,官員權力被嚴格限制,社會資源大多控制在企業手里,
而資本是可繼承的,富人可以通過遺產的傳承維持自己的上層社會身份。
這點上,歐洲國家就做得好得多。
歐洲的學校以公立為主,窮人小孩也能上好學校,獲得相對公平的起跑線。
歐洲的稅收,包括遺產稅也都很高,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階級的固化。
但歐洲人有骨子里的貴族意識,在階級固化的觀念上比美國人強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