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vikk33 (vikk33)》之銘言:
: 其一
: 1949美國國務院政策司長,冷戰之父肯楠提出1950與英國協商在聯大提出託管台灣議程
: 由印度、澳洲、菲律賓負責執行再決定將來
因為聯大是每年10月固定開會,到1950已經韓戰不可能再討論台灣問題
肯楠的這個想法是1949年3月想到的
如果手腳夠快
1949年10月就在聯大通過這個案子會是怎樣?
(中央政府1949/12/7才撤台)
以下就開始當小說寫
聯合國在中華民國反對下通過此案之後,旋即令中華民國撤出台灣
印度、澳洲、菲律賓三國軍隊與官員也各自出發準備執行此一任務
但是不能接受的國府,在政治上無力挽回之下,再撤往海南島之前,下密令
在台軍隊進行能搶就搶,能殺就殺
比228更慘烈,形同是未曾發生的二戰美軍攻台那樣的慘劇在這1949年發生
人
死的死,逃的逃
但撤回海南島的國軍,也躲不過最終全盤殲滅於海南戰役的宿命
蔣介石被俘處死,大批達官貴人流亡香港或美國
此時已被託管的台灣,地位未定,千瘡百孔
印澳菲三國的行政當局,也是千頭萬緒束手無策
萬般無奈之下與美國諮詢
而肯楠的策略只是穩住台灣戰略地位,不想直接插手或援助以維持美國戰略優勢
只由幾個接觸過台灣議題的外交官存查的備案中找出幾個流亡海外的台獨給他們
在託管期間之內,這些傳統地主階級出身的菁英試圖利用託管當局親近美國
但是也另一方面設法穩固自己在託管結束之後的權力
1950/6/25韓戰
美國將兵力投入韓國,物資生產投入日本,但是卻未給託管中的台灣協助
託管當局也只是消極維持基本秩序,唯一的成就是普及了英文
也就順勢推廣了台語羅馬字
勉可稱建設者,只有修復一些公共設施而已
但五角大廈仍思考託管結束之後以台灣為基地的可能
這個年代
由於幾次的改朝換代換來的都是殺戮,人民已經十分畏縮怯懦
只有極少數野心家依附託管當局
1950-53年間,大量民眾離開台灣到經濟已獲重建的香港與日本尋找出路
此後沒再回來
1955年,託管結束,台灣共和國建立
換來一個
1.人口最多不到4-500萬
2.跟二戰結束時相比,沒進步還更退步的經濟與建設
3.文字改革造成文盲遍地
4.沒有美援與土地改革
的國家
新的政府由戰前留下能說英文的地主仕紳子弟組成
因此在千瘡百孔之下
他們選擇
1.試圖吸引美國駐軍,賺取美國大兵消費與後勤,甚至收基地租金
2.集中力量發展可出口經濟作物
3.發展低技術門檻工業賺取外匯
以上幾者奠定日後路徑
至當代
熱帶作物與成衣成為經濟基礎
但成衣業一直到80年代才接收韓港外移發展完成
其他產業不值一提
甚至在未有土改之下
大批農地轉作,人民被逼到以荒地出產番薯完全取代米的地步
而美軍基地租金經常拖欠
少數人卻以替美軍打工為業
發展出紅燈區
日後甚至吸引港日韓等遊客
但是社會依然疲弱不振
貪瀆橫行,事事依靠貪汙賄賂
政治上完全是近親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