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個人懷疑,原本的世界線問的問題應該是「朱棣要怎樣做才會贏」。
靖難以燕藩勝利告終才是不正常的好嗎?但剛好我們的世界線是這一條...
相對於漢七國之亂與晉八王之亂。明初的藩王權力其實沒那麼大,首先漢
封藩動則連城數十,藩王掌握王國所有權力,與春秋戰國的諸侯約略同等;只
是在漢初剪除異性風潮後,除長沙國外,其他封國皆為漢室宗王,晉室諸王具
則有部分行政權力,同時掌握軍權。
漢初是七國聯合叛亂,打到中央一度認慫,連晁錯人頭都送了,是七王不
肯罷兵中央下決心幹到底,中央無法自力平定七王,需要靠景弟的弟弟梁王劉
武死守睢陽城幫中央軍戰略時間與空間,最後速戰速決三月平定七王。漢初的
七國之亂是七國VS中央+梁國。
而晉八王之亂則是此起彼伏,加上賈南風之亂,最後同歸於盡。
明初的諸王除了塞王,可以轄制的軍隊並不多,更無封地的統治權,對於
塞王軍事方面的形容以寧王為例如下:
《明史》列傳第五,諸王二:
寧獻王權,太祖第十七子。洪武二十四年封。逾二年,就藩大寧。大寧在喜峰口
外,古會州地,東連遼左,西接宣府,為巨鎮。帶甲八萬,革車六千,所屬朵顏
三衛騎兵皆驍勇善戰。權數會諸王出塞,以善謀稱。
帶甲八萬,革車六千的寧藩被形容為「巨鎮」,而燕藩舉兵叛亂時,唯一出
兵相助的就是寧藩,而在之前已經寧藩被中央削減護衛軍,更別說朱棣最後從朱
權手中得到的朵顏三衛還是半騙半脅弄來的。
說到底就是明初封藩與中央實力差異巨大,才逼得這位後來死於征途的明太宗,
冒險去騙寧藩朵顏三衛。
再說靖難之役實際只有燕藩對抗中央,燕藩封地也就是北平附近而已,與戰
國漢初的燕國差地遠了。就算燕藩跟寧藩一樣帶甲八萬好了,加上朵顏三衛的三
千騎兵,八萬三,但看看中央軍的手筆:
明史卷五,本紀第五(成祖第一):八月,天子以耿炳文為大將軍,帥師致
討。己酉,師至真定,前鋒抵雄縣。壬子,王夜渡白溝河,圍雄,拔其城,屠之
。甲寅,都指揮潘忠、楊鬆自鄚州來援,伏兵擒之,遂據鄚州,還駐白溝。大將
軍部校張保來降,言大將軍軍三十萬,先至者十三萬,半營滹沱河南,半營河北。
中央軍一出手就是十三萬打八萬,最後更達到五十萬:
明史卷五,本紀第五(成祖第一):戊寅,景隆合兵五十萬,進營河間。王
語諸將曰:“景隆色厲而中餒,聞我在必不敢遽來,不若往援永平以致其師。吳
高怯不任戰,我至必走,然後還擊景隆。堅城在前,大軍在後,必成擒矣。”丙
戌,燕師援永平。壬辰,吳高聞王至,果走,追擊敗這。遂北趨大寧。
打八折也超過四十萬,這樣中央軍還打不贏?即便正面對決打不贏用防守也
要困死燕軍,畢竟全國物資VS北平+北平附近的物資,簡單的比對很容易。
可能原本的世界線,靖難在明史被記載為燕王之亂,平定燕藩後建文朝開始
明朝的文景之治,因為帝系沒有更換,所以廟號可能是世宗,諡號景皇帝,之後
朱文奎繼位要馬開始開疆拓土,要馬繼續休生養息,等到第四代武皇帝出現開始
擴張。
這樣的好處是明朝的宦官干政應該會得到有效的壓制,不會像歷史一樣借靖難再
度崛起,洪武末削減的錦衣衛,即便之後恢復了,也應該不會像後來那麼恐怖,廠衛體系
相對於史實角色會不重要很多。
但以朱允炆容易被忽悠的性格,也可能導致明朝文官體系的壯大提早出現也說
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