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情提要:幕間-17世紀末西藏與蒙古國際關係
清廷內部
清聖祖康熙帝於1662年即位,由於繼承帝位時康熙還是位年僅八歲的孩童,清廷的政治大
權便落到輔政大臣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手中。同時南部地區,平西王吳三桂鎮
守於川西與川北,而耿繼茂去世後,耿精忠襲其爵位,繼續鎮守江西。康熙主政前,清廷
對於南明並沒有進行大規模軍事行動的計畫,雙方基本保持和平。
在1669年,康熙帝發動政變突襲,捉拿鰲拜並開始親政,康熙親政早期便停止早期的圈地
弊政,並恢復京察、大計等考核制度,澄清吏治。而康熙的一連串動作,最主要的目標就
是割據南方的南明藩王政權,對他來說,南明未滅,則大清一日不能安穩,所以消滅南明
政權變成清廷主要目標。
明廷內部
明廷由於基本上已被三大藩架空,因此永曆帝在政治上影響力下滑許多。永曆帝在位時,
三大藩對永曆帝基本上保持一定的尊重,而明廷內部也相對穩定。然而在1675年,永曆帝
因病去世後,太子朱慈煊即位,年號隆遠,這個年號象徵南明對於平定北方的決心。
隆遠帝身為基督徒,本身信奉天主教,這與中國傳統信仰有所衝突,特別是在傳統中國皇
室同時也必須要祀孔祭祖,然而當時在中國傳教的耶穌會認為這並不違反基督教教義,因
此並未產生太大的衝突。同時基督教教義恪遵一夫一妻制,這讓隆遠帝的後宮僅有李皇
后 (李定國姪女) 一人,有助於避免士人擔憂皇帝耽迷後宮。所以隆遠帝的信仰問題在即
位時並沒有成為太大的問題。同時對基督徒友善的政策也讓廣州在當代成為天主教重要的
傳教基地,大量漢人也開始改為信仰天主教。
相對永曆帝,隆遠帝是一位較有作為的皇帝,他知道如今的明廷不可能從三大藩的手中奪
取權力,因此隆遠帝把目光放在對東南亞,特別是呂宋島的開發上,他先是放寬對呂宋島
的拓墾地的免稅年限,以吸引民眾前往開發,接著又多次前往海南島,親自指揮海南島的
港口建設,期望利用南洋貿易所帶來的利潤,重振明廷。
變數再起
在康熙親政後,由於南方兩藩佔據清廷多項稅賦,同時又以漢人身分獨立於清廷之外,因
此在朝中有人提出撤除南方兩藩的建議,試探康熙的想法。但是康熙清楚如果此時撤掉兩
藩,就等於將兩藩逼向南明,因此皆拒絕撤藩的請求。吳三桂和耿精忠都清楚這是因為清
朝內部對於他們漢人的身分有所質疑,因此吳三桂在世期間,曾多次上書請求撤藩,然而
康熙皆以南明未定為由,拒絕其撤藩的要求。就這樣,時間來到1678年,吳三桂去世,其
子吳應熊承襲爵位。而情勢也悄悄發生了變化。
吳應熊的才幹遠不如吳三桂,同時吳應熊長年處於北京,既不熟悉吳三桂所轄部屬,同時
也養尊處優,難以支撐抗明大任,更重要的是,吳三桂的姪子—吳應期對於平西王的爵位
虎視眈眈,這讓平西王的爵位傳遞不穩。吳應熊自知情勢危難,他直接拒絕就藩,並且向
清朝上書說明自身無能,請求朝廷撤藩。
有鑑於吳應熊拒絕就藩,加上康熙不可能讓吳三桂的姪子就任平西王,這會讓平西王的爵
位傳承徹底脫離清廷的控制。對此康熙帝的作法是先讓國舅佟國綱帶著吳應熊嫡長子吳世
霖先前往四川,穩定局勢,而後待吳世霖成年後再就藩,在這期間清廷再偷偷想辦法撤掉
平西王藩。
但是這個作法讓吳應期很不是滋味,很明顯佟國綱的到來代表平西王政權的終結,其麾下
所有的將士也將面臨被撤裁的命運。因此吳應期表面上對清廷表達服順,暗地中與南明私
通。對於南明來說,吳應期的私通完全是天上掉下來的大餅,更重要的是,平西王可能被
撤藩的消息也傳到耿精忠的耳裡,耿精忠也在此時與南明朝廷聯絡,這讓南明內部有了可
以與清一戰的底氣。
1680年,趁著葛爾丹統一西域各汗國,勢力直逼喀爾喀蒙古,清廷將注意力移向漠北之時
,吳應期率領手下兵馬突襲平西王府,佟國綱僥倖逃脫,但是吳世霖則被殺害。接著吳應
期殺死四川巡撫,並蓄髮易服,痛陳滿清作為狄夷入關對漢人造成的痛苦與危害。接著又
說明其叔父只是為了保全黎民才委曲求全於滿清之下,如今時機已然成熟,他將反正大明
,將天下交還於中華之正統。同一時間,耿精忠也將江西巡撫殺害,發布檄文,聲討大清
,第二次明清戰爭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