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戰初期戰局在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介入後,聯合國-南韓陣營便勢如破竹,
前鋒一度攻到鴨綠江畔。這時中共也派兵越過鴨綠江,進入朝鮮半島,
共軍於1950/10月下旬~11月下旬間擊退了聯合國軍前鋒,
但這時聯合國軍方做出了一個重大決定,那就是全軍直接撤回38度線。
理由是共軍進攻的規模超出預期,聯合國軍方高層認為不撤退的話擋不住共軍攻勢。
於是聯合國-南韓軍一口氣向南撤退了接近200公里,將38度線以北的佔領區損失殆盡。
但後來事實證明,共軍在聯合國軍的飽和轟炸下,其攻勢根本就持續不了一個禮拜,
聯合國軍往往是等到共軍攻勢消退後,便將共軍早先攻佔的土地給奪回來。
但是杜魯門又不願韓戰規模擴大,於是聯合國-南韓軍就僅僅停留在38度線,
不能做出進一步攻勢。
那如果杜魯門認為為了防止共產陣營再次侵略,於是希望南北韓的邊界儘可能縮短,
故要求聯合國-南韓軍守住38度線後,向北進攻到平壤-元山一線,
將北韓壓縮在大同江以北與蓋馬高原一帶,這樣是否會讓戰後南韓對北韓更具優勢?
被壓縮的北韓,面對國力更加強大的南韓,是否仍能維持南北分治呢?
還是南韓會有更多機會統一整個朝鮮半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