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 shyuwu: 其實赤這個字除了紅以外,還有空的意思。散則有失的意思 12/08 13:15
: → shyuwu: 。planc 真的可以不用追尋李筱峰的路徑 12/08 13:15
其實我對語言學沒太多研究,以上講的就是普通人閒聊的程度,哪敢說要去追隨李教授
所以也不大回就是因為這樣
但是這其實也不是學問的問題,或是歷史考據的問題
我講過很多次,語文是由使用者決定的,是普通的大眾能不能直覺的使用才決定成敗
: 推 dawnny: 教育部已經公布台語正字 不是民間說了算的時代 12/08 16:49
所以這邊順便回:因此不是教育部規定了就行得通
一個對比,行得通的例子:中晝
說真的我記憶之中,在古文書裡面根本沒有中晝這種用法吧? (有嗎? 有的話糾正我XD
我猜最早閩南語中"禱"的"禱"根本就沒有字,而是閩南語本身指中午的專有語
現在為了要有個字,把晝兜上去,但是,雖然也是瞎掰的,不同之處在於
中晝一看就知道是中午的意思,所以我相信這是會通行使用的台文
另一種例子,就是日本時代對地名進行美化運動,艋舺變成萬華,打狗變成高雄
都是用諧音+日文漢字發音,瞎掰亂湊的,與本來的地名意義或地名歷史緣由根本無關
可是,萬華比艋舺看起來更像一個像樣的地名,高雄也是
所以萬華、高雄獲勝,不純粹只是日本政府的政府暴力推動
高雄甚至獲勝到現在台語講高雄是講 戈H雄 而不是 搭告
(萬華很多人還是講 艋舺)
最近又在吵文言文,其實文言文的重點就是一種文字對應多重語言
從這個基本點就了解很多台文發明去糾結在發音實在是根本搞錯
應該要直接引進日文漢字的讀A寫B觀念,其實日文漢字會這樣用也是跟古代震旦學的
也,台語就是 嘛 ,台文就寫也就好了,看到也就念 嘛,不用寫成嘛
然後不妨衍生到 現在 = 今也 不是一目了然嗎?
教育部說 這馬 這是啥馬?
這樣就回到 散赤 你說日本時代有收錄,這就跟鴨腳木因為花雌雄難辨,本來台灣人
管他叫「公母」樹,誰知日本學者來,台語也很好,就記錄說這是「江某」樹
後來有人又從江某去發想很多有的沒的,根本都是誤會
我想最可能的,就是台語本來就把貧管叫「散」
就跟中晝一樣,可能本來沒有字,但假設就發明「貧赤」,貧念做 散
貧赤是啥意思跟中晝一樣,根本不需要解釋,一望便知,這樣才會通行使用
不然你教育部規定老半天,你看我寫台文時會不會用散赤? 先不管我個人喜好問題
就沒人看得懂,然後有人還會生氣,你還要解釋一大堆,這怎麼行得通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