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討論] 論語本文與朱熹四書集注比較

作者: fw190a (las)   2024-01-21 12:25:43
※ 引述《plamc (普蘭可)》之銘言:
: 我想這找個實例,就大家最熟的學而好了
: 論語本文
: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 朱熹 四書章句集注
: 說、悅同。學之為言效也。人性皆善,而覺有先後,後覺者必效先覺之所為,
: 乃可以明善而復其初也。習,鳥數飛也。學之不已,如鳥數飛也。說,喜意也。
: 既學而又時時習之,則所學者熟,而中心喜說,其進自不能已矣。
: 程子曰「習,重習也。時復思繹,浹洽於中,則說也。」
: 又曰:「學者,將以行之也。時習之,則所學者在我,故說。」
: 謝氏曰:「時習者,無時而不習。坐如尸,坐時習也;立如齊,立時習也。」
: 先看子孔丘本來說的,明明就很簡單直白(所以也很有道理)
: ~~學一個東西有興趣,常常去複習,就覺得很快樂~~
: ....這我們歷史愛好者都秒懂,複習翻找歷史資料都很快樂....
: 好啦,到了程頤,還只是脫褲子放屁,一看就懂的快樂他就要去解釋說:
: ~~複習,就是重複學習,重複溫習已知的知識常常會有新發現,就覺得快樂~~
: ...這邊除了囉嗦脫褲子放屁,也沒太大問題...
: ~~學到的知識是要用來實行,常常複習就變成自己內化的知識,所以快樂~~
: ...這邊就已經開始有點超譯了,子孔丘根本沒說有沒有要實行...
但是習除了學習一意,本來就有實踐之意。
可以看到習射、習禮樂、地方之習。
而他可能是因為作為practice之意,才跟learning掛上鉤。
用習來代表"學習"反而是用多了衍生的偏意,產生的簡化。
當然論語的開放性架構容許了多樣性的解釋,
像程子提出的搞不好就是最接近現代理解的根源,
讓你我最認同的詮釋或許本來就是上課第一印象的來源,
也是種變造與創新。
不然像魏何宴這邊,解為更實際的"以時誦習也",
單純為教學方式背書,現代人又不適應了。
: 再到了程頤的學生謝良佐就扯度暴增了
: ~~時習,就是無時不刻都在溫習,坐正不動也是溫習(禮儀與心性),立正也是溫習~~
: 這已經不只是超譯了,而是根本重新創作了
其實我們可以看朱熹自己說法:
"游楊謝諸公當時已與其師不相似,卻似別立一家。
謝氏發明得較精彩,然多不穩貼。
和靖語卻實,然意短,不似謝氏發越。"
也就是說,他列出來也不用代表這個做為什麼定案結論,
畢竟他都說是引用別人的,就一個引用學者說法的概念。
而他特別引用這個,可能是認同這段有些闡發激勵的效果之類。
至於謝良佐到底是在解釋還是發想?
其實本來這種注,就是學者對"經書"的再詮釋,
光是看它們彼此論爭的歧異就該知道,
他們即使有自信,也只是做為一家之言,
固然彼此爭個對錯,
但要把自己論述作為一字不改的新經典,
那種意識應該是不存在的。(至少核心論述以外)
我們對聖經的翻譯也是這個道理,
聖經的適用就是不停再詮釋以契合現實,
在每間教堂佈道時發生那樣。
只是現在我們對聖經反而更熟悉些。
: 再到了朱熹果然更突破天際,突然間冒出性善覺醒了...學而實習跟性善有啥屁關係啊!!
: 這就是朱學搞出心性論去亂整所有儒學經典,搞得整個都不對勁
回到朱熹自己的東西,他確實是想繼承孟子性善的部分,
把它作為一種理論起點,這其實是逼近形上學的建構部分,
用來往下接通所有倫理學。
作為獨立作品來說,他架構的框架沒問題,
也符合當時整個理學風氣,也就是試圖把整鍋儒學的東西,
重新系統化,或者類似現代認知的哲學化。
這種知行合一的知識觀,
其實跟希哲起點的一個重要命題是極度相似的。
https://www.roangelo.net/logwitt/logwit61.html
"根據蘇格拉底的觀點,德行是知識,因為:
(1)所有生物都追求它們所感知到的善;因此,
(2)如果有人不知道什麼是善,他就無法做出善的行為——
因為他將總是追求一個錯誤的目標;但是,
(3)如果有人知道什麼是善,他就會做出善的行為,因為他將追求善。"
"亞里士多德則認為蘇格拉底在道德德行的觀點與人類的共識相悖。"
"幸福,換句話說,根據希臘人的觀點,是指「與人的卓越相一致的生活」
(根據蘇格拉底的觀點是:理性的道德德行,
由此「智慧是唯一的善,無知是唯一的惡」"
a.人性皆善,而覺有先後,後覺者必效先覺之所為,乃可以明善而復其初也。
b.既學而又時時習之,則所學者熟,而中心喜說,其進自不能已矣
基本上可以把蘇格拉底觀點看成ab結合,
而亞里士多德是對a這個預設有所質疑,但認同b者。
(後覺/先覺,與"真正知道"兩者是有些差異)
如果能指出這個論題上,用何方式標準,
能判別蘇格拉底的論述正確,而朱熹的是錯誤扭曲的,我會很歡迎。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