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venomix (請勿隨地憂傷)》之銘言:
: 從有關狼孩的鄉野奇譚(我找不到可靠的出處),
: 大略可以看出一般相信道德是藉由社會化(家庭等視為小社會)過程中培養而成,
==>那可能要問一下你的"後設道德是什麼?"
: 因此想要尋求道德規範可能的客觀基礎,
: 我想從社會的構成與延續來切入也許不算無理.
: 我認為一切符合客觀基礎的原理原則必須能無懼於時空的推移.
: 若將社會作為道德規範的載體,
: 那麼經過時間的洗禮,
: 只有不會危害到社會穩固及延續的原理原則才可能留存.
: 而在諸形構鞏固一社會的要件中,若有不可被替代的元素,
: 這些元素便成為支撐共通倫理可能候選的素材.
: 共通倫理在此是指在各種社會當中都奉行不悖的道德規範,
: 如果找得到這種共通倫理,
: 便很有理由支持道德規範有客觀基礎.
==>若根據你講的道德是由社會化培養的,那麼
"客不客觀的問題"這個問題的偏差就存在你的假設當中,
只要是外求的,必然面臨了由外界而來的質疑,
並且這在文化層次或個人層次上,都將面臨無解。
: 在此直接宣稱共通倫理便是完全構築在前段所謂的不可被替代的元素上,
: 若接受這種宣稱,那麼我們就能把哲學上的問題化約到較具體的層次上,
: 同時由前面的暗示,
: 消極義務的規範源頭來自一切妨礙危害社會穩固及延續的元素,
: 積極義務及超義務則源自一切促成社會穩固及延續的原理原則.
: 例如社會的延續小孩不可或缺,
: 因此任何允許或無視"火燒小孩"此行為的社會必然無法延續至今,
: 正巧也沒人能否認"火燒小孩"此行為的不道德性.
: 然而難處在於,
: 只在這種層次上的討論,
: 無法掌握住未來可能的發展,
: 也就是說,
: 即使是今日的共通倫理,
: 很難保證在未來支持此共通倫理的根源元素是否仍是無可替代.
: (也許未來能夠克服老化,小孩便非不可或缺)
==>這邊犯了一錯誤,這個問題和問"殺人是對的嗎"是一樣的問題,
也就是,不能以個案來化約,也就是說,可以細緻的東西,
你將他粗糙產出,不代表你可以質疑他的質地,重點是你的工夫。
==>更何況,若可以找到一個終極解決的方式,那就沒有什麼消極積極或超義務
的分別,這三個都是半死不活的說法。(詳見之後我的論述)
: 另一難處在於,
: 無法讓道德內化,
: 以這種方式形塑的道德規範,
: 就只能夠是個規範而已.
: (不過無所謂,將道德規範與道德實踐視為兩碼子的事便可暫且不理)
: 簡言之,
: 我認為沒有亙古不變的共通倫理,
: 但能以"社會穩固及延續"為宗旨,
: 作為道德規範的客觀基礎.
: ===
: 接續上面的觀點,
: 回到個人層面上,
: 我認為道德性是已成為一種評價語,
: 人只有在與外界產生互動時才能被評價,
: 在這個意味上,
: 我認為只有行為的結果才能成為道德判斷的依據,
: 至少至今沒有人能真正了解別人在想什麼,
: 即使建構了完善的對於行為動機的評判標準,
: 但其實根本沒人能夠以此標準實際評判.
: 若說至少可用以自我省思,
: 但我想把理想與道德性區分開,
: 自我省思是對"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重新檢視,
: 我把這當作是個人理想的實踐,
: 藉此在道德問題上避開麻煩的個人的獨特性.
: 因此道德判斷標準只在於行為的結果有否益於社會.
: 至於正義與否,我認為那是對於嫉妒心的處理與安置,無關道德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