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 千古英雄人物:唐太宗(16)統一經學

作者: lightwish (輝願)   2016-07-20 00:35:55
網址:http://big5.zhengjian.org/node/153522
千古英雄人物:唐太宗(16) 統一經學
作者: 五千年輝煌神傳文化之千古英雄人物研究組
【正見網2016年07月05日】
第二節 統一經學
在太宗大力宣倡下,唐初士僚教育之興達到前所未有的盛況。然徒具教育結構,缺乏教育
內容,與太宗的旨意大相逕庭。太宗決定完成經學統一。他的參與使唐初經學研究體現出
大一統時代之規模和氣度。
“貞觀四年,太宗以經籍去聖久遠,文字訛謬,詔前中書侍郎顏師古於秘書省考定五經。
及功畢,復詔尚書左僕射房玄齡集諸儒重加詳議。
時諸儒傳習師說,舛謬已久,皆共非之,異端蜂起。而師古輒引晉、宋以來古本,隨方曉
答,援據詳明,皆出其意表,諸儒莫不嘆服。太宗稱善者久之,賜帛五百匹,加授通直散
騎常侍,頒其所定書於天下,令學者習焉。太宗又以文學多門,章句繁雜,詔師古與國子
祭酒孔穎達等諸儒,撰定五經疏義,凡一百八十卷,名曰《五經正義》,付國學施行。”
(《貞觀政要‧崇儒學第二十七》)
考定五經
唐初經學統一分兩步實施:考定五經,並為《五經》正義。
第一步,太宗詔前中書侍郎顏師古主持統一《五經定本》。
五經指《詩》(《詩經》)、《書》(《尚書》)、《禮》(《禮記》)、《易》(《周
易》)、《春秋》。《樂經》已失傳,故通常稱“五經”。
這六部古籍多非孔子所著,在孔子之前已存在,孔子做了一些刪減整理工作。《易》乃一
部淵源邃古、博大精深之作,源於河圖洛書,始於伏羲時代。《易》原有三種版本,《連
山》、《歸藏》和《周易》,成於不同朝代,周代則叫《周易》,揭示了一定高層宇宙空
間對應人類社會變化之道。《尚書》是周王室外史所藏記敘上古先王天命神授之書。《詩
經》,是華夏歷史上第一部詩歌總集,先聖神跡被記載部分。《周禮》是周王室宗伯管理
之典章制度。《春秋》是先秦人們對史書的通稱,後人整理成《春秋左傳》、《春秋公羊
傳》等。
“夫經籍也者,機神之妙旨,聖哲之能事,所以經天地,緯陰陽,正紀綱,弘道德,顯仁
足以利物,藏用足以獨善。經籍也者,先聖據龍圖,握鳳紀,南面以君天下者,咸有史官
,以紀言行。”(《隋書》卷三十二《志第二十七》)
先於孔子之六經,記述堯、舜、禹等聖王先皇天賦神授的天命君權及相關的祥瑞。至春秋
,孔子及其後人所稱的“孔儒學說”則不講高層神言、大道之理,採用低層“中庸學說”

老子《道德經》中闡明“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
,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
昏亂,有忠臣。”孔儒的“仁、義、禮、智、信”已是離神愈遠後道德下滑之產物。這也
是人類社會成、住、壞、滅規律使然。
古聖皇時代留下的古典文獻,是中華文化的經籍和精髓,並非“孔儒”所創立。孔儒奉其
為經典,卻無法獨據己有。正如古時儒生也要打坐,靜心調息,卻不能稱這些修煉基本動
作為“儒教方法”。
是故,秉承中華傳統的聖皇漢武帝、唐太宗等,總要重新整理五經,回復堯、舜、禹等聖
皇留下的中華道統,清除歷朝歷代各家各派包括腐儒、小道、地上佛等的干擾和破壞。
漢武帝時,朝廷正式將《詩》、《書》、《禮》、《易》、《春秋》這五部書宣布為經典
,稱“五經”,同時把失傳的重要史實如符瑞、天人感應、天人合一、神言神跡等,重新
放回《五經》。漢武帝所定《五經》,補充宇宙高層神、道事實,大大超過孔儒涵蓋範圍
。這是歷史上一次將偏離的文化方向撥回神傳軌跡的重大事件。
“隋季版盪,庠序無聞,儒道墜泥途,詩書填坑阱。”(《舊唐書‧蕭德言傳》)顏師古
統領《五經》版本的統一任務。顏師古少承家業,博覽群書,精研訓詁,有著極深厚的經
學功底。顏師古利用秘書省大量藏書,悉心校定,歷時兩年多,完成了《周易》、《毛詩
》、《尚書》、《禮記》及《左氏春秋》等《五經》的刊定。
太宗對此本非常重視,特請宰相房玄齡召集諸儒“討論得失”。由於諸儒並非同一學派,
一時異端蜂起,眾說紛紜。顏師古對此“一一辯答,取晉宋古本以相發明,所立援據,咸
出其意表。諸儒皆驚所未聞,嘆服而去”,唐太宗對此也稱善久之。貞觀七年十一月,唐
太宗“頒其所定書於天下,令學者習焉”。於是,顏師古校定的《五經定本》頒行全國,
成為從中央到地方各級學校的標準教科書。《五經定書》解決了經有數家、無所取正的經
史混亂狀況,實際上是對魏晉以來五經版本及文字的一次大清理。
《五經》正義
統一經學第二步,太宗命經學家孔穎達主持為《五經》正義。
“正義”者,即將偏離本義的東西進行辨別,歸正真正含義。整理《五經》義疏,是針對
“儒學多門,章句繁雜”的解經混亂所行,統一對原始經典的理解。孔穎達精通《五經》
,對南北經學有相當的造詣。孔穎達等二十餘位名士奉敕編撰《五經正義》,疏解則多據
南北朝以來的釋文。孔穎達以北學出身卻在《五經正義》中多用南學,就是奉旨為學、避
免己見、持守本原的嚴謹做法。
各經大多依據自古以來,特別是兩漢魏晉南北朝至隋朝多家注釋整理刪定而成,“去其華
而取其實,欲使信而有徵”。
“秘書郎王玄度注《尚書》、《毛詩》毀孔、鄭舊義。上表請廢舊說,行己所注。詔禮部
集諸儒詳議。玄度口辯,諸博士皆不能詰之。……仁師以玄度穿鑿不經,乃條其不合大義
,駁奏請罷之,詔竟依仁師議。”(《舊唐書》卷七十四《列傳第二十四》)可見,當時
的經學義疏是嚴守章句,不允許隨意請廢內容,以保證經書之正宗和純凈。
經過兩年努力,一部長達一百八十卷的《五經義贊》於貞觀十四年二月編成。此舉並非簡
單重撰孔子所整理之六經,而是糾正漢及六朝以來走入沒落的經學頹廢局面。書稿最後成
於貞觀十六年(642年),太宗對孔穎達這一工作十分讚賞,曾詔曰:“卿等博綜古今,
義理該洽,考前儒之異說,符聖人之幽旨,實為不朽。”(《舊唐書‧孔穎達傳》)
不過,太宗以為“義贊”之名不夠確切,特下詔改為《五經正義》,並交付國子監作為教
材。《五經正義》被太宗稱為不朽之作,在於它綜合古今,考定異說,定義疏為一尊,神
言神跡,以道釋儒,以《老》解《易》;並加入讖緯書中對宇宙天體層次認識,以緯疏經
,經緯互證。其書符合了太宗正文化本、清文史源的深謀遠慮,其對保護中華經史正傳、
文化內涵正統之高瞻遠矚,無人可比擬。
《五經正義》這套皇家“教材”的最大特點,是學問、歷史、作文、為人、道德、求仕、
做官的全方位知識融為一體。大道至簡至易,充分體現了太宗的風範。
《五經正義》卷帙浩大,貞觀末年博士馬嘉運等人對其進行修訂,永徽四年三月才告結束
,頒行全國,作為欽定教科書。此後直至宋代,明經取士,其經義皆以此為準。
貞觀二十一年(647年),太宗又詔左丘明、卜子夏等二十一人:“並用其書,垂於國胄
。既行其道,理合褒崇。自今有事太學,可與顏子俱配享孔子廟堂。”這些人不光都是歷
代大學問家,很多更是通曉天文、易理、十家九流之異人,大道修煉有成者。太宗不囿於
經學門戶派別之見,不論今文、古文、鄭學、王學、南學、北學,都同等視之,融天貫地
,恢弘大度以待。
漢唐相承
漢武帝曾問曰,“三代受命,其符安在?災異之變,何緣而起?性命之情,或夭或壽,或
仁或鄙,習聞其號,未燭厥理。伊欲風流而令行,刑輕而奸改,百姓和樂,政事宣昭,何
修何飭而膏露降,百穀登,德潤四海,澤臻草木,三光全,寒暑平,受天之祜,享鬼神之
靈,德澤洋溢,施乎方外,延及群生?”(《漢書‧董仲舒傳》)
太宗亦昭明理想:“朕聞天大地大,首播黎元;媧皇燧皇,肇恭元菉。是知施生為德,處
崇高而不言;亭毒攸資,委欽明以司契。洎乎三正迭建,五運相遷,休烈存乎典墳,至道
流乎雅頌。歷茲十代,咸宅九州,逖聽風聲,抑可知矣。其有仰齊七政,俯會百神,察靈
眷於祥符,報元功於昭告,莫不罄情梁岱,繼踵雲亭。對越兩儀。儘先聖之能事;揚蕤三
統,垂曩哲之尊名。懸鏡天衢,罔不繇於此也。”(《封禪詔》,見《全唐文》卷八。)
這哪是政權之憂,而是天人感應!是漢帝國、唐帝國新文化理想的詢天開示之問!是不負
皇天重託的錚錚表白!
面對中華文化思想構建這一巨大工程,漢武帝立經學於官學。漢時《五經》的最大特點是
漢朝官方以“讖緯”解經。讖緯是讖書和緯書合稱,顯於兩漢。《說文解字》:“讖,驗
也。有徵驗之書,河雒所出書曰讖。”《隋志‧經籍志》載:“漢時,又詔東平王蒼,正
五經章句,皆命從讖。……言五經者,皆憑讖為說。”
唐時《五經正義》,有全依讖緯解經處,認為讖緯有和經相同的可信度;又有以讖緯為可
疑,批評其虛妄而“略之”處。不僅有用以說明神異出生,更有加強宣示受命祥瑞的部分
,所以是精心鑑別篩選,為疏解經書達到最佳效果有選擇地利用各代註疏。
唐太宗刊定《五經定本》及《五經正義》,其規模更甚於漢。唐太宗身為皇帝,親手促成
了經學統一。《五經正義》使唐代經學達到了空前統一局面。漢魏以來紛雜師說一掃而空
,經學史上由來已久的宗派門戶之爭,如今古文之爭、鄭王學之爭,以及南北學之爭,都
隨之結束。經學的傳統研究遂成定局。
漢武唐宗一脈相承,藉助重撰《五經》,重塑中華民族思想、道德、理念,確立中華文化
本質和內涵。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