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9
有幾點要先澄清一下
1. 本文從頭到尾沒有說進外商才叫成功,亦沒有教唆、勸誘任何人走上這條路
會回這篇文單純只是看不過很多人的酸葡萄心態
外商也許沒有比較好,這見仁見智
但是那些沒有嘗試努力過、或努力但是失敗了,就用靠背景、靠關係一言以蔽之的人
讓人覺得很可笑
2. 本文從頭到尾沒有說只要努力就能進外商
如同我回覆推文時所說,我認為想進外商的確要有一定的運氣跟緣分
很多強者也是很努力但工作卻不盡如人意,這都很常見,畢竟台灣太小了
以台灣的學歷跟在台灣所能獲得的經驗,更幾乎無法與香港、新加坡、中國地區的人競爭
(想想看如果你的競爭對手每個都是Ivy league不然就是各國頂尖商學院出來
然後每個人都一堆BB、大公司的實習,又是英文native speaker,根本幾乎只能吃屎)
要不要付出時間去努力憑個人判斷,努力與回饋是否正相關也沒有客觀的答案
這是一個很基本的邏輯問題:想進外商一定要努力,但不代表努力就一定能進外商
為啥很多人要凹這個邏輯? 看不太懂
3. 生存者偏差確實存在(用成功者偏差又有人要咬文嚼字說我在暗喻外商才是成功)
生存者偏差確實存在,但這不是一體兩面的命題嗎
你可以說有人進外商所以我想嘗試,也可以說這很不符合成本效益所以不想跨足
這兩者沒有孰高孰低之分,因為每個人的自我追求是很主觀的
某h大所建議的走國內產官學界也很有道理,我也見過不少走這條路的例子
但是一直強調生存者偏差,好像因為有生存者偏差所以這個領域碰不得
這邏輯在哪我就不太懂
請問有哪個行業不存在生存者偏差嗎?
難道那些創業存活下來的每個企業家,我們都要說那是生存者偏差所以誰也別想創業?
當大家都有感台灣各方面都已經停滯不前很久了的時候
需要的應該是更多的正能量,大家更團結、彼此互相幫助、鼓勵
讓這個世代甚至下個世代都能感到更安全、更被啟發
打這篇文對我一點幫助都沒有,許多認識我的人也來跟我開玩笑說幹嘛又在刷存在感
但是一個時代的進退永遠都是在人身上
而唯有每個人都更往自己的領域的頂尖走的時候,風氣才會越來越好
當風氣越來越好的時候,有經驗、有能力的人自然就會願意回來分享,讓更多人受用
謝謝大家
以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