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報] Fa電影欣賞 季刊156/157期 - 金馬五十專題

作者: filmwalker (外面的世界)   2014-01-19 07:54:29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magazine/mag_retail.php?item=R030039351
半世紀的風華-金馬五十專題
2013年,金馬獎第五十屆。
作為華語地區最資深的電影競賽獎,「金馬獎」從一個被賦予毋忘在莒意義的「壽禮」,
歷經五十二載,已成為華語電影競賽具共主地位的權威獎項。「金馬五十」在系列的宣傳
中,光榮歷史應該已經眾所週知,頒獎典禮也在眾帝后齊聚見證下精彩落幕。電影《一代
宗師》入圍十一項,連同觀眾票選最佳影片獎共獲六項大獎,成為本屆影展最大贏家。片
中宮若梅提醒葉問「不能只有眼前路,沒有身後身」這句廣為流傳的對白,也正是《電影
欣賞》集合兩期之力,以合刊形式製作的「金馬五十」專題來回顧金馬獎這五十二年歷史
的初衷。
本期以每十年為一個單元來編年錄事,逐一對金馬獎五十二年的浮沈興替?沈索隱:從六0
年代起的金馬濫觴溯源(張昌彥、陳煒智、陳韋臻文)、八0年代金馬體質與體制開始產
生變革(王瑋、張昌彥文)、九0年代的兩岸三地共同競逐金馬所形成的新格局(王瑋文
)、直到廿一世紀金馬獎終成為華語影壇共主的地位(塗翔文文),最後再以逐年回溯、
重新梳理五十屆金馬獎的歷史。
今年金馬獎頒獎典禮備受好評,歷屆影帝、影后在舞台上合影更是經典。然而,不論是典
禮的企劃執行或是獎項評選的工作人員與評審,一屆一屆付出的心血卻是觀眾看不到的影
展幕後。本期特別邀請三位前執委會秘書長郭南宏、王清華與胡幼鳳現身說法,讓讀者不
僅可以看到金馬獎風光的「面子」,更可以看到五十屆積累的「裡子」。另外,蔡國榮與
王耿瑜則分享他們在不同時期以不同身份與金馬獎互動的經驗,曾經擔任金馬影展策展人
與評審的李幼鸚鵡鵪鶉更寫出一封與金馬愛恨交纏的情書。七度擔任金馬評審的梁良,也
在本期中受邀撰文,強調金馬獎給獎的公正性。任何影展獎項難免幾家歡樂幾家愁,黃仁
在本期的專文中特別為讀者盤點金馬獎歷年的遺珠之憾。
金馬獎除了頒獎典禮外,觀摩影展已成為台灣影迷一年一度的朝聖盛事。對於金馬五十的
回顧,自然不能遺漏這個台灣電影文化重要的搖籃。本期特別由彭麗華、孫正國、李亞梅
、聞天祥等幾位影展人,從不同角度帶領讀者尋根探源,回顧觀摩影展多年來如何餵養台
灣的影癡與影迷。藍祖蔚選擇了用歌聲記憶電影,張夢瑞則從電影配音來看這隱身幕後卻
對幕前影響舉足輕重的角色。近幾年新增設的金馬創投與金馬學院,讓金馬成為教育體系
之外完整意義的電影搖籃,本期有著深度的報導。
本刊幾年前便設立「台灣電影的基石」專欄——對金馬獎「年度台灣傑出電影工作者」入
圍者及「終身成就獎」得主進行深度訪談。今年配合金馬五十專題,這個單元更是不可或
缺,收錄了對製片葉如芬、製片/剪接師廖慶松以及演員何明修與甄珍四位的專訪。該專
欄除了是為台灣電影留史,也是本刊向電影幕後工作人員與資深電影人致敬。這個單元的
受訪者雖無《那時此刻:金馬五十紀念》中歷屆影帝影后的幕前光環,卻是支撐台灣電影
的幕後重要基石。在訪問中廖慶松透露,他從門外漢成為台灣新電影保姆,正是感受到蔡
明修強烈的電影表演熱情所致。電影總舖師葉如芬同樣也分享了她從在視聽工作室打工開
始,對於電影從未稍減的熱情。就是這股「電影的任何事情她都想知道」的努力,讓她甫
獲得本屆金馬獎「年度台灣傑出電影工作者獎」。本屆終身成就獎由從影五十年的甄珍獲
獎,其所塑造的銀幕形象仍鮮明地存在觀眾記憶中。本刊很榮幸能夠利用她短暫回台參加
金馬獎的空檔,作了難得的專訪。
半世紀的風華-金馬五十專題前言
金馬1962-1983──金馬獎之初生與卓立
踏花歸去話金馬
那些追著金馬跑的日子
爭取觀眾,比爭取獎項更重要
金馬1984-1993──體質與體制的轉與承
我就是喝這個金馬奶水長大的啊
金馬1994-2003──兩岸三地電影新格局
取次花叢懶回顧
金馬2004-2013──確立華語影壇共主之位
與金馬一起奔馳的數種身份
金馬創投──搭建台灣電影展銷平台
金馬學院──播下未萌芽的創意種子
打開金馬歷史的褶縫
百科橫縱談金馬
金馬影展的儀式∕遊戲.私密∕公眾
用歌聲記憶電影
電影配音角色之鴻毛泰山
金馬拾遺:那些與金馬獎無緣的導演、明星們
關於金馬獎評審的一些記憶
台灣電影的基石
剪接師廖慶松──台灣電影裡親切溫暖的身影
製片葉如芬──台灣電影的「總鋪師」
演員蔡明修──台灣電影圈的最佳「活道具」
從小淘氣到銀幕玉女──專訪金馬五十終身成就獎得主 甄珍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