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專業電影人或資深網友都發表了很棒的意見,不過金馬就是會被不斷放大檢視
大家或批評或鼓勵,但其實常常糾結於結果不好看
只是想說說一點自己的想法,當然我們獎拿得少,但這能說是輸嗎?
獎項
其實我比較在意的是為什麼媒體都在討論"大獎",
當然不止金馬演員/導演本來就比較容易被討論,
但我覺得真正的大獎只有最佳影片,頂多導演也多重要些
有幾位前輩意見很好,其實金馬是看當年哪幾位大導推作品,
當然當屆評審團的口味決定最後名單,但是其實看參展單子大概就可預測一下結果
畢竟李安/許鞍華/婁燁......大導一出,誰與爭鋒?
或許我們該多檢討哪些獎是已經被壟斷好幾屆沒台灣人有機會(幾乎是香港的動作指導),
檢討我們的產業哪一環節出了問題
演員
還是要說一下演員,其實該說是新電影人
因為我有感觸的是很多人總說台灣新演員口條不好,看感言或上台頒獎就知道
當然台灣演員的口條的確有待加強
(其實不止演員這是一個整體現象看看我們許多主播記者......)
但說實話今年頒獎效果差是差,這不僅只是台灣人的問題,我覺得是腳本
看看大部份的得獎者感言(剛好很少台灣人),我不覺得比較有條理
香港我並不清楚,但因為剛好做華語教學,(我們)年輕人語言能力(中文)不行其實不只是台灣
許多中國的媒體業或他們的漢語教學界也討論一代不如一代的問題
我覺得那是整體國文教育的問題,演員只是剛好容易放大被檢視,
倒是陳湘琪身為老師說得新演員(學生)厚度不足比較值得討論不會流于空泛
其實說來說去也就這兩兩個小觀察想和大家分享
我覺得台灣電影就大家說的要多加油,但真的不用太計較每年得幾個獎
金馬獎在華語影壇的影響力仍是台灣的驕傲,
但如果我們不加油,有一天大家不再重視它了,那我們才是真的輸了
台灣電影人加油!我會好好當個好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