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語是優美的語言,保留了訓讀和文讀兩個用法。
台語在日帝殖民時代,漢文(文讀台語)越顯式微,連賴和都覺得
自己知道的日文詞彙越來越多,要用漢文創作越來越困難,所以
「漢」民族主義者就跑去中國了,比如說謝東閔。
沒想到,「漢」政府來了,據刺蔣案黃文雄的說法,他說他離開台灣前,
台灣還是遍地台灣話,包括中美斷交時代,如果各位去看新聞片段,會發現
影片中的台灣人講「官話」,教授帶著外省腔,學生帶著台灣腔,只有記者
講得一口標準普通話。
不過為什麼台灣,會出現台式國語呢?
原因可能跟台灣人自我修正有關,外省人也自我修正,把南腔北調修正成一個
「均衡」的腔調,台式國語。
這跟國民教育或許有關,日治時代北部日語就有很多使用者,潮州斷層以西,
濁水溪以南這一大區域,除了都市之外,會日語的人可能不到三成,而這跟
區域所得與教育程度有關。
國府來了,原本日語通行率高達9成的潮州斷層以東,蘭陽平原以南地區,
從日語通行改成國語通行。
至於前述的「均衡」是怎麼出現的,跟行政用語、教育、媒體或許有關係。
根據史明的說法,中共很會利用台灣人間的閩客相鬥,國府來了之後也學會了,
在地方政治上布建閩客輪替,在攻擊所謂「閩南沙文主義」,也很巧妙的拉攏
另外兩個族群。
當台灣在民國70年以前,均衡還不明顯,蔣經國講得一口寧波國語,倪文亞講話
電視台甚至還要配字幕,還常常配錯,到了沈春華在台視主持綜藝節目的時候,
來賓們已經都用台式國語在溝通了。
至於從阿輝伯KMT時代,中視的演員還是常常把台灣人演笨,除了台語劇外,連阿信
裡面的傭人都要配台灣國語,呵呵。
即使如此,當民間開始形成台灣意識的時候,政治人物當然要好好利用一下,因此
在台灣主張「台民族主義」的,連用中文都覺得不可,要修正成台羅。在傳統的鄉間
或者早期台籍知識分子則在本土化浪潮之後,開始把漢語(台語)朗讀的東西,放上
網路,所以到現在網路上還是可以聽到漢語朗讀,就是把日據時代被日帝毀掉的文讀
,連日常用台語一起救回來。
KMT強推國語的結果是,台灣人並沒有講得一口普通話,在推行國語的過程中,
寧波話、四川話、粵語、湖南話、福州話、雲南話,都在這個過程中不見,甚至
根絕,而台語在社會上還是強勢語言,相較客語、原住民語來說,畢竟沒有台語
補貼,三立民視收視率還是高得嚇死人,而客家與原民台,幾乎沒有廣告,要怎麼
生存呢?
自己的台語自己救,以色列人滅國千年,波蘭人滅國百年,語言都可以復興,
國民黨才來多久,台語就快掛點了?
到底是台灣人太沒骨氣,自己的問題,還是國民黨的問題,還蠻明顯的。
慈禧生日,大清四萬萬人時代,台灣人捐款最多,呵呵。
而國府來台,有些人連國語都講不好,卻要學寧波人,硬要說「同」而不是
「和」或「跟」,講話還要帶點吳音,這些人現在都還在檯面上呢~
而自扁時代開始,搞出一套阿公阿嬤無法互動的國小台語課本,也是蠻厲害的,
外國有百年孤寂,台灣或許有百年奴性吧,沒有舔當局者或外國勢力屁眼,就
覺得不習慣,就連當家作主也跟個小媳婦一樣,只會欺負婢女,看到「陽物」
,外國的高、強、壯、大,還是得靠邊站。
所以在網上打打嘴砲,說台灣國建國之後要把不會台語的人帶狗牌,這種反串
也有人看不懂,按推文,打打嘴砲。
地球上似乎還沒有嘴砲立國的國家,我國或許可以試試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