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chenglap (無想流流星拳)
2014-06-12 11:35:42※ 引述《frogha1 (Dangelo)》之銘言:
: ※ 引述《sexonly (QQQ)》之銘言:
: 各民族又恢復非常低程度的交流, 各民族的母語才有可能繼續存活
: 但是這是不可能發生的, 科技只會更進步更發達, 甚至未來台灣飛美國可能一小時內搞定
: 所以我強烈建議台灣應該早一點把英語列為官方語言, 並且從國小開始全英語教學
: 讓台灣下一代的母語就是英語
: 至於台語, 客語, 原住民語, 北京話...就留給學術圈去作保存的動作吧
共通語言並不是近年才有的, 類似全球化或者人類交流的事情也不是近年
才有的, 你所假定的「母語消滅, 人類語言歸一是單向」這種想法, 在歷
史來看並不正確.
自古以來, 人類文明都不斷產生共通語言, 但他們有盛衰, 最盛的時候會
影響很多母語, 也消滅不少古代語言, 但慢慢自身又分裂成多個語言, 最
好的例子就是拉丁語.
拉丁語曾經就是歐洲的共通語言, 在羅馬帝國的時期標準化被推廣, 而成
為了歐洲的共通語言.
共通語言是怎樣興起的? 通常是透過制度化, 標準化, 強制教育, 不平等
的語言地位(例如政府用語言就能得到稅金相關支出, 公職收入等幫肋)這
種方式.
但是「語言只是溝通的工具」是錯的, 這樣說的人, 是不了解, 如果要說
精確的溝通, 像程式語言或者邏輯, 數學, 才是最好的溝通工具. 而語言
卻是文化的載體, 人類不是機器, 人類是生命.
如果把溝通, 說成是「單純理解意思」的人, 他們根本不理解溝通. 溝通
是理解對方的情感, 文化, 禮儀, 性格, 願望. 也就是溝通本身要溝通的
不僅是意思, 也包括感情, 經驗以及記憶.
所以語言標準化之後, 往往就是走向通俗化, 因為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民
情, 喜歡的東西, 口味, 覺得有趣的東西也不一樣. 然後這些會不斷的影
響語言.
就用「國語」和「普通話」當例子, 標準化之後, 是否就不變? 其實從網
絡語言的變化就可以看出了. 大陸產生自己的流行語例如「牛逼」, 「接
地氣」, 「爺們」這些都是地方用語融入出來, 另外大陸流行以一個字表
達, 例如「高帥富」, 「白富美」, 這種先用單字再連起來的做法, 也是
文化的表達. 而國語, 例如臺灣說話接句尾會用「哦」, 「喔」, 這種就
是臺灣的變化, 有些臺語也正式的騎進了國語, 例如「抬槓」.
平民使用語言, 是會慢慢的改變它, 為了方便, 為了舒服, 或者為了有趣
, 這種平民的活力是語言的統一最後總是徒勞的原因. 拉丁語當年也是如
此, 先是標準化, 但是慢慢變成了通俗化, 這是源自不同地方的民情, 感
情和性格的不同, 又衍生出各種通俗拉丁語.
當通俗語言的產生, 就會和標準語言漸漸分開, 如果你看到官方的文件出
現「美國是一個牛逼的國家」這樣的話, 政府通常都不想接受. 通俗語言
通常變化快速, 標準語言則變化緩慢, 最後就會形成兩種語言. 標準語言
往往變成了書面語, 精英份子的語言, 而通俗語則衍生成各種白話, 平民
百姓的語言.
最終的結果就是從通俗語言中, 誕生新的語言, 書面拉丁語最終成為了歐
洲的書面語達一千年之久, 而通俗拉丁語則衍生出南歐諸語, 包括西班牙
語, 他和拉丁語已經全然不像. 最後在本土文學運動(即是我手寫我口運
動)下, 各個新語言取代了拉丁語, 去到今天拉丁語已經退出了歷史, 只
保留在天主教當中.
科技沒有變發達嗎? 整個一千年科技不斷變發達, 共通語卻比科技不發達
時更衰落, 語言不是因為封閉而區分, 而是因為性格文化不同而區分的,
把語言的不同單純說成是封閉, 這本身就是誤解.
過去如此, 現在如此, 未來也一樣, 人類本來就以獨特性為傲, 沒有了自
身認同的人類也喪失了生命力而變得平庸, 語言也是身份的一部份.
這就是那個共通語言最終的結果, 今天大陸所稱的「普通話」, 當初創立
這概念的人, 從來都不是想將這變成強迫別人接受的「國語」, 而只是「
不同語言的族群之間的共通語」, 本來的用意, 就是讓所有人去保留自身
的母語(文化載體), 並同時有一個能夠溝通的工具. 只是後來的人慢慢喪
失了那種智慧, 便開始忘記了文化載體的意義, 把語言單純當成工具去看
而否認了語言本身的文化和身份性質. 最終又發覺, 只有語言沒有文化是
不行的, 就搞出不倫不類的語言政策出來.
想想也合理, 那些官僚一心只是想當官, 他們對文化的理解自是膚淺. 把
最大的權力交給這些人的結果就是這樣.
即使今天的英語, 只懂文法, 不懂英美加澳紐文化, 你又如何真的能跟其
他人溝通? 別人說的笑話你不懂, 你也說不出甚麼有趣的話, 別人說一些
成語, 格言, 典故, 你一頭霧水. 那這種英語不見得比對非洲人比手劃腳
高明得了多少.
就算臺灣的官方語言變成英語, 最終也會變成臺式英語, 就像新加坡的英
語也變成了 Singish, 香港的變港式一樣, 無論你怎樣學, 底裡還是臺島
的風土文化. 區分出代表自身身份和時代的母語, 以及工具性的使用幾種
普通語, 是比較務實的做法. 會有 Singish 和港式英語, 不是因為香港
和新加坡是不和外接觸的孤島, 相反, 越對外接觸, 才越需要強調自己的
身份和獨特性, 而不是沒有性格和自身特質的無面人.
不斷的消除自己, 務求遷就別人, 就以為自己能變得和別人一樣, 但最終
只會喪失了自我, 也不為別人所認同. 這件事中華文明早就有人發現了,
不然甚麼叫邯鄲學步.